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俗  
古代为什么盛行玉琮文化?玉琮文化的由来
2021-12-23 15:13:21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这段话出自《周礼》,玉琮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称为“六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玉琮是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也是巫师通神的法器。
 
迄今为止,从石峡文化到陶寺文化,从广东到山西,从良渚文明到齐家文化,从浙江到甘肃宁夏,考古出土的上古玉琮很多,分布范围很广,几乎遍布中华文明圈。虽然各地都有玉琮文化,形状也各有不同,却遵循了最基本的形制,即“外方、内圆、牙身”。
 
三四千年前,上古各个部族都有自己的图腾,都有自己祭祀的神灵,都有自己的巫术文化,为何不约而同地都能接受“外来”的玉琮文化?
 
01
 
在新石器晚期,中国众多文化遗址中都出土有玉琮或相似的器物,最早出现在距今5000年前的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与浙江良渚文化遗址(见上图)。之后,玉琮文化迅速扩散,广东石峡文化(距今四五千年),甘肃宁夏的齐家文化(距今4200—3600年),四川的三星堆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陕西河南河北的龙山文化等,均有玉琮分布。
 
四川金沙遗址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该遗址出土了不少玉琮,但其中“十节玉琮”极为特殊(见上图),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给其撰写的介绍中说到:“此器在料、工、形、纹上与金沙遗址出土的其他玉琮完全不同,却与良渚遗址晚期出土的玉琮相似,说明两地在较早时期,可能就有了交流和往来。”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
 
下图是宁夏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与良渚文化等玉琮造型有不小的差别,应该是齐家文化作了本地化改造。
 
因此,在三四千年前,神州大地上的各地文明星罗棋布,看似是互不联系的孤岛,实则早有密切的联系,其中各大文明频繁联系的“信物”之一就是玉琮。更为重要的是,天南海北的各种不同文化类型迅速接受了玉琮文化,并不约而同的都将之作为部落重要的礼器之一。
 
学者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中指出,应该在新石器时代与三代文化之间,加上一个“玉琮时代”,并将其定义为“代表巫政结合,产生特权阶级的时代,亦指《国语·楚语》中所说的帝颛顼令重黎二神绝地天通的时代。”
 
02
 
《尚书》记载禹征三苗时说,三苗严刑峻法导致民怨沸腾,所以大禹征讨三苗解民倒悬,胜利者自然要美化自己“侵略”行为,其记载自然不能全信,其中“弗用灵”应该才是关键,就是三苗不肯采用华夏宗教习俗。武王伐纣时,周武王列数纣王四大罪状,其中第二条是“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昏弃其家国”,实则是纣王改革了祭祀方式。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如何祭祀,采用什么方式使用什么礼器等等,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稍不注意甚至可能就会引发一场战争。既然如此,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为何却能被天南海北的各地部族接受,并将之纳入本部族的文化中?其实,之所以如此与玉琮四个特性有关:
 
首先是玉质材料,古人尚玉,除了祭祀上的意义之外,玉琮也是财富——货币与社会地位的象征,所以上古很多墓葬中都以玉琮为随葬品。尤其是,如果玉琮具有货币功能的话,那就有助于更快的扩散到全国。
 
其次是审美属性,造型优美,制作精美,具有普遍的审美性,能让古人一见倾心,即便今人见之也觉得美。
 
其三是玉琮用途,或是祭祀大地的礼器,或是巫师通神之用,各个地区用途不太一样。这就相当于,玉琮是一个硬件,祭祀的方式、祭祀的神灵等如何使用玉琮是软件,有的巫师用之压邪驱鬼,有的用之祭祀通神,不一而论。
 
其四是玉琮思想,内圆外方的造型,与古代“天圆地方”思想有关,玉琮内部的圆代表天圆,外部的方代表地方。上古时期,各地文明可能早已出现天圆地方的朴素思想,所以玉琮才会迅速地大面积的扩散。所谓天圆地方,即天与圆象征着运动,地与方象征着静止,两者的结合则是阴阳平衡、动静互补,不是简单的天圆地方的地球形状认知。
 
玉琮能迅速扩散到全国,必然不会是单一的原因,想必是多种原因的综合结果。
 
最后,在构建中国人遗传谱系时发现“如今近半数的中国男人都是5000年前的三个人的直系后代”的上海复旦大学李辉教授指出:
 
“在新石器时代,虽有红山、龙山、仰韶、大溪、良渚这五种文化区系,但文化区系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平民使用的陶器上,上层贵族使用的玉器都非常相似。最重要的礼器之一——玉琮,从东北到西南都有发现。这可能说明,当时虽然平民有不同的遗传和文化传统,但上层建筑可能是同一套。”
 
以上古的交通与通讯条件,任何一件物品想要全国范围的扩散,难度犹如登天,玉琮能在短时间内遍布神州,并为各个部族接受,或许正如李辉教授猜测的那样,当时各个部族早已存在一套联络机制,或者说已经有了区域性盟主机构,由此助力了玉琮文化的扩散。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