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然而现如今身处高楼林立中的人们,故乡的物还识得几件?故乡的事还知晓几何?现代化的步伐将传统村落从人们视野中慢慢冲刷,会不会有一天也将传统文化从人们的脑海中慢慢淡化?故为了增强人们对乡土的热爱,使得村落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河南工业大学迹豫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在老师的带领下于2022年1月3日前往河南省长葛市大周镇后吴村进行走访调研,探寻那些被置于记忆角落的村落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欲知故乡事,先识故乡物
从晨光熹微到朝霞旖旎,团队成员从90公里外的郑州来到了后吴村。驻足在几间青砖瓦房前,成员和房屋主人就村子的情况进行攀谈。情感需要寄托于特定的载体,乡愁亦是如此,村民在讲述的过程中不免提到了一些旧时的农耕工具,其中不乏有三五件熟悉的,但更多的是不认识的。当遇到不认识的旧农具时,村民会热心地将其拿出来展示并讲解它们的用途。爷爷拿着一把撅镰说道:“这是用来刨玉米秆子的,现在都用收割机收玉米了,见得少咯。”锈迹斑斑的农具,让团队成员体会到了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石磙、铁锨、磨盘……随着访问的村民越来越多,一件接着一件的旧物件呈现在团队成员的面前,承载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历史画卷也在一点点展开。
图为实践队搜寻的旧农具。
青砖伴瓦漆,屋檐洒雨滴
团队成员沿着村庄的小巷徒步,发现在钢筋混泥土的楼房之间,坐落着几间瓦舍,或青瓦,或红瓦。在和村民的交谈过程中,成员了解到了当地的建筑演变史。从青瓦到红瓦,再到彩钢瓦,岁月在更迭,建筑也在变化。此外,村民还讲述了不同建筑在搭建时所需的材料、历经的时间。期间,团队成员就窗口小、屋顶雕刻的两只鸽子等传统建筑的特点向村民进行讨教,收获颇丰。不单单是对传统建筑的描述,团队成员和村民还就新老建筑各自的优点展开了对比讨论,更加地深入了解到蕴藏在砖瓦下的文化符号。团队成员将建筑进行拍照记录,将村民口述内容以视频和音频的形式记录下来,用科技的力量将传统的文化保留下来。
图为实践队寻找的传统建筑。
玩转轮胎力,乡村焕新颜
中宣部部长黄坤明指出,民间文艺口传心授、世代传承,广泛流传于祖国大地,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坚守本源、辛勤耕耘,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民间文艺创作日益繁荣,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民间文艺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为了探寻传统村落文化的奥秘,深入学习了解传统村落文化的历史与传承、加大传统文化保护在各类人群中的宣传力度,以便最终能使传统文化更好的保留下来并为乡村发展增光添彩,让乡村宏观规划与村民微观利益在发展中和谐共赢,1月3日,迹豫社会实践团全体成员前往长葛市大周镇后吴社区,造访后吴社区的“美化工”吴师傅。大周镇的道路上最常见的是有色金属的拉运,一辆辆大货车间接的记录下了大周居民和民间社会生活的情况,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吴师傅正是利用那些被换下来的轮胎进行二次加工和艺术创作,他变废为宝,在废物利用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传播,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为轮胎的艺术化创作。
以手工之计,为乡村赋能
为了为春节、元宵节这些中国传统节日营造氛围,让村子里热闹起来。吴师傅积极绘制书法作品,为即将到来的传统节日春节书写福字春联,同时联合村支部共同建设制造铁丝灯,展现艺术魅力,促进文化传承。此外,实践成员这次也造访了吴师傅的工作室,采访并观摩学习他写字的步骤和心路历程。从正门走进,便见到了墙上大大的手工作坊这几个字,各式各样的书法琳琅满目,期间团队成员与正在绘制福字的吴师傅亲切交谈,他向实践团讲解了大周镇的历史与文化,同时向团队成员诉说了传统文化不断丢失的无奈,这小小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一件工艺品,它富含了手工工业者的辛勤与汗水,每件工艺品都是一段历史,它在历史长河的不断冲刷下留存至今。这些书法作品和手工作品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豫中儿女不可遗忘的艺术,吴师傅赋新能蕴旧艺,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发扬,也是促使乡村发展的机遇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