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俗  
新国风蔚然成风
2022-03-17 09:56:48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影视锐评】

在今年春晚的舞台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一经亮相,就凭借着清雅绝尘的中国传统美学,“燃”动了每一位观众的文化基因。而这,并不是“国风”首次引发的全民关注。从“汉服潮”“诗词热”到国潮品牌的全面开花,再到各类文艺创作的争奇斗艳,这股起于传统文化的创新风潮逐渐在全社会蔓延开来,已经成为一种蔚为壮观的文化气候,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体到电视领域的创作,近年来荧屏上涌现了大量以国风为题打造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将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寓于内容创作之中,与流行文化和现代元素碰撞融合出了一番别样的文化景观。随着同类题材创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一批精品力作将视角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肌理,沿着文化传承与文化创造的脉络,进一步地探索出了塑造“荧屏新国风”的进阶范式。

文化,是复杂的社会意识集合。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也为当下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和资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文艺创作有捷径可走。恰恰相反,从纷繁复杂的文化源流中取一瓢饮不仅是一件力气事,也是一门技术活。此前,在市场热度的推动下,国风作品走进了大众视野之中,既有不少以国风为题的影视剧、综艺节目和舞台剧目,也有不少大型晚会推出的国风节目,甚至还出现了专门打造的国风主题晚会。一时之间,国风成为文艺创作领域的一大关键词,给文艺市场注入了一股新风,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在表象之下,暗藏的问题始终触动着社会的忧思:创作者鱼龙混杂,导致相应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创作形式大于内容,承载的文化内涵不经推敲;一些热钱的入场带来浮躁之风,让传统文化沦为“一次性”消费品。不少打着国风旗号的作品看似描摹了传统文化传承的热闹气象,却未能完全支撑起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风骨,或在“高举高打”中将文化品位弃之不顾,抑或“挂羊头卖狗肉”般操控流量、偶像、选秀等资本游戏。令人欣慰的是,时下的新国风文艺作品不同于此,在创作路径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不仅抛却了贪大求全、浮于表面的套路,更走出了将传统文化混为一谈、不加区分的误区。

新国风之所以谓“新”,在于表达之“新”与内容之“精”。实际上,对于大众而言,传统文化是既远又近的存在。这里所说的“远”指的是其相对陈旧的表现形式难以和现代大众进行广泛对话,而“近”则是因其中蕴含着对当下有巨大启迪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因此,如何给传统文化换上当代人青睐的“新衣”,又如何将其“内核”与现代化表达扣合起来,成为一道颇具难度又亟待解决的命题。对此,当下的新国风文艺作品或广泛融合舞蹈、情景剧、舞台剧等备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形态,或采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或加入趣味游戏、深度访谈、实地探访等环节设置,为观众营造出具有沉浸感和体验感的文化氛围。与此同时,这些文艺作品还将抽象的传统文化具象为清晰可感的文化符号,并从诗词歌赋、衣食器物、民风民俗等微视角切入国风的大主题,用稀松平常之物铺展出立体生动的中华文化画卷。当这些生活化元素变成对话古今的载体,传统文化与人们的心灵越来越亲近。《衣尚中国》《国家宝藏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