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俗  
民俗润泽乡间 激活振兴力量
2022-03-24 10:39:34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2021中国龙舟争霸赛在屈原故里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举行。新华社发

编者按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文化振兴可发掘、可利用的重要资源,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动性要素。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涌现出一批葆有民族特色、承载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力量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活动。鉴此,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课题组从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入手,聚焦各地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承现状,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和江西省浮梁县等地深入探访,分析了我国民俗节日文化活动的创新模式及现存问题,并对如何进一步推动民俗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提出对策建议。

元宵节,挂灯笼、猜灯谜、围篝火、闹元宵;中秋节,做剪纸、赏皮影、听戏剧、享团圆;春节,逛庙会、赶年集、看社火、吃年饭、过大年……在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游客一年四季都能在传统村落中感受浓浓的民俗节日氛围。

“过节不就是图个氛围嘛,这里年味儿足”“体验了关中民俗,浓浓的烟火气很不错”“让娃娃们见识一下咱陕西人的正宗过年习俗”……袁家村通过“修旧如旧”的老街区和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打造“关中印象体验地”民俗文化品牌,举办“唐风纳凉节”“中秋诗歌会”“春节大庙会”等沉浸式、体验式、场景化的民俗文化活动,游客们流连于民俗街区、工艺作坊,感受乡村民俗风情,体验传统节日文化。

传统民俗节日具有很强的仪式感和较高的群众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想象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传统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弘扬呈现哪些新特点?

春节期间,游客在江苏淮安楚秀园游玩。新华社发

1.民俗节日 数量种类众多,承载丰富文化内涵

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形式复杂、丰富多样。例如,按民族来分,我国有区域民族的节日(如泼水节等)和全国性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按节日对象来分,有少年的节日(如彝族的娃娃节),有老年人的节日(如重阳节等),等等。

若按节日主题来划分,可把节日分成农事、庆祝、祭祀、纪念四大主题。其中,农事节日以农林渔猎等生产活动习俗为主要内容,往往是以一定的祭祀活动来表现,如汉族在立春时节的“打春牛”活动、壮族的春耕牛王节、彝族的采药节等;庆贺类节日,不少地方以扎花灯、赶歌、社火等喜气洋洋的社会交往活动来庆祝节日,其中最热闹的当属各民族的“年节”;祭祀节日和纪念节日主要以祭祀天地神、祭祀祖先以及纪念历史重大事件和人物为主要内容。

这些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中国民俗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它们内容多元,包罗了服饰、饮食、礼俗和游艺等与群众传统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文化内涵。它们形式多样,同一个节日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习俗。春节吃年饭,“北水饺、南汤圆”,南北方各有喜好;端午节“赶鬼”,对于挂钟馗像还是挂蒜头、挂石榴花,各地习俗也不尽相同。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这些传统节日都寄托了人们对于家庭团圆、生活喜乐的美好期许,重视传统人伦亲情,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厚人文底蕴的直接体现。

游客在陕西省西安市永兴坊品尝腊八节特色美食。新华社发

2.传承现状 常态化融入生活,文化与产业共促

“点火!”随着一声响亮的吆喝,火苗迅速蹿升,火堆熊熊燃烧起来。一名青年助跑一段后,纵身一跃,矫健地跨过火堆,一旁围观的人群里响起阵阵掌声。这是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赤山村“跳火光”的热闹场面。每逢元宵,村里都会举办“跳火光”民俗文化活动,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跳火光,祈乐安康,真有意思!”“我也很想试试”“以后一定要去这个村看看”……疫情防控期间,里水镇策划了“跳火光”元宵节直播活动,有12万多名网友线上围观了“醒狮贺岁”“主帅公巡游”“跳火光”等民俗节日活动。打破空间限制,广大网友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调研发现,各地的传统民俗节日,已经常态化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基础,实现文化与产业的共融共促。

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根本,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有组织地开展群众性活动,传承传统民俗节日。“红色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我们的节日”……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凝聚邻里乡情,经过多年积累,已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文化工程。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抓手,推动文化繁荣。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传统庆典、节日仪式、民俗活动等文化项目。例如,南海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66项,其中2项国家级、11项省级、2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对这些非遗活动,区、镇、村通过纪录片展映、数字化展览、少年宫传习、“非遗进校园”活动等分别开展不同类型、多种多样的展示和传承活动。各地文旅部门组织的“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等活动,推动非遗保护和节日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在全社会形成了广泛影响。

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驱动,创新节日形式。老陕性情、关中民俗、传统美食、乡愁思念、创意青春……袁家村在春节期间,以“五味”打造经典民俗节日活动,“吃、住、行、赏、玩”等深度体验吸引了八方游客。调研发现,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已成为传承节日文化新的增长点。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驻外旅游办事处共同主办的2021“天涯共此时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