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俗  
东西问丨中国舞坛“双子星”:《只此青绿》“出圈”的魅力从何而来?
2022-04-02 09:17:53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东西问)中国舞坛“双子星”:《只此青绿》“出圈”的魅力从何而来?

中新社海口4月1日电 题:中国舞坛“双子星”:《只此青绿》“出圈”的魅力从何而来?

作者  王辛莉  符宇群

以中国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2021年8月开始全国首轮巡演,演出50多场,好评如潮。2022年央视春晚亮相后,该剧更引起海内外热议。第二轮全国巡演3月初在海口拉开序幕。从原定两场演出,三次追加演出至10场,仍一票难求。

《只此青绿》今年3月3日在海口开始全国第二轮巡演,受到椰城观众的热捧。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只此青绿》为何能这么“火”,是什么魅力吸引观众?被誉为中国舞坛“双子星”的《只此青绿》总编导周莉亚、韩真,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揭秘这一现象级舞蹈诗剧背后的创作历程。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海内外产生热烈反响的原因何在?

周莉亚:《只此青绿》的热演,体现了当代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正身处一个文化自信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它成为寄托这份文化自信的载体。

当代人们的爱好多元化,对于自己热爱的事物愿意花更多精力去研究。我们发现许多观众主动到网上分享观剧心得,甚至惊讶于观众对作品的研究如此细微,因此一直收集观众反馈,对作品进行修改和调整。《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的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它的魅力在于,哺育我们灵魂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广大观众之间,浪漫的双向奔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观众从网上观看,表达对《只此青绿》的喜爱,体现了世界各国民众追求美好的共同价值取向。

中新社记者:《千里江山图》是一幅静态的画,怎样从中生发出“舞”的创作动机?

周莉亚:《只此青绿》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几年前我和韩真在故宫博物院观看《千里江山图》展览。《千里江山图》观展热,反映出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需求与渴望。

观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千里江山图》。中新社发  刘宪国 摄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不同于黑白色调的传统水墨画,该画因用石青石绿两种矿物质颜料绘成而得名,绚丽的青绿色调交织描绘出千里江山的锦绣恢弘。这是《只此青绿》中“青绿”的来源。

《千里江山图》局部。中新社记者杜洋 摄

我们通过写意式的创作手法与独特的编舞方式,创作了《只此青绿》,观众在慢慢品味中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韵致。

中新社记者:一般舞蹈作品叫舞剧,为何《只此青绿》称作舞蹈诗剧?

周莉亚:舞蹈诗剧是我们提出的新概念,《只此青绿》是一次创新创排。此前,舞剧多是以故事逻辑推进。我们第一次尝试用一个大写意,淡化叙事,以情感逻辑推进。着力传统美学,用舞蹈语言表现诗的写意、画的留白,最终达到作品与观众之间的精神共鸣。

我们用多个视角去展现画作的精髓:一是穿越千年,以历史维度去观赏千里江山的美好;二是透过画作,看到背后的中华传统工艺;三是以“展卷人”的角度,呈现文博工作者的思考。

中新社记者:您想过作品会“出圈”吗?它呈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思想?

韩真:创作时我们没想到它会“出圈”。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学、诗词歌赋以及绘画等,告诉当代的我们,中国人充满诗性。对于这点,我们在创作时一直很自信。

中华文化在不同时代拥有不同气质。我对宋代文化的理解,一个关键词是“温厚”。宋代的国人有着一种内敛含蓄的筋骨和力量。

《只此青绿》展现出来的是古人静谧、雅致的状态。我们在细节处下足功夫。比如舞蹈动作和演员神态,淡化情绪,展现东方式的温婉;高耸的发髻与蓝绿相间的服装,是层峦叠嶂的写意表达,这些都让人眼前一亮,画作得以在舞台上真正“活”过来。

中新社记者:剧终字幕“向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默默奉献的手工艺人和守护者致敬”,是希望向观众传递什么信息?

韩真:《只此青绿》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为纲目,讲述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的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经历。

《只此青绿》是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作。邀请故宫博物院作为共同出品方。创作中,我们怀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对传世国宝的敬畏、对舞台艺术的敬畏,将画作背后所蕴含传统手工艺智慧的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等非遗传承人,进行了艺术化的诗意呈现。这些手工艺人,包括文物工作者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由于他们的尽力守护,我们才得以再见千年前的文化瑰宝。

一位市民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西北角楼前欣赏“千里江山图”布景。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中新社记者:现代文艺作品应该怎样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

韩真:艾青有一首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认为,观众对《千里江山图》的喜爱,是心目中对国家壮丽山河的一种赞美。创作中,我们把这种感情放在其中,体现出中国传统诗歌、绘画的美感。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给予当代人的心灵滋养。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中华传统文化是个“无尽藏”,给予我们取之不尽的艺术素材。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我们要立足本土,立足自信,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同时用真诚的心去创作。

前几年舞剧在全国剧场市场排片量在第五、第六位,去年提升至第二,这说明我们舞蹈界兢兢业业创作作品,让观众感受到真诚,因而愿意进剧场观赏。

《只此青绿》演绎了王希孟笔下那抹青绿的灵魂。“青绿”是自然的化身,是文化的化身,更是一座连接人与时空的桥梁。尊重历史,这些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传统文化才会有直抵内心的力量,进而引发集体的共情共鸣。从中我们看到当今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新社记者:您二位此前编导过《杜甫》《花木兰》《马可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