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诗词铜墨盒 粉彩耕夫瓷塑 寿山石雕花鸟笔插 炮弹壳自制笔筒 牧童骑牛瓷像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
春天总是太短,淋过几场小雨后,便要匆匆把城市交给夏天。
怎样才能躲过岁月的车辙,保留春意,凝固时间?
日前,极目新闻记者走进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寻找藏在出水文物里的“春天”。
天球瓶上
青花绽放
中山舰是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一代名舰,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历史见证物。据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讲解员吴珊介绍,1938年中山舰参加“武汉会战”,同年10月24日,在金口执行巡防任务时被日军飞机轰炸,身中六弹殉江。舰上25位将士牺牲,舰长萨师俊被炮弹炸断双腿后坚持指挥,最终以身殉国。
1997年初,中山舰在武汉市江夏区金口水域整体打捞出水,随之出水各种类型文物6400余件(套),经遴选,目前有近300件(套)文物作为常设展览《中山舰出水文物精品展》的展品,在博物馆三楼,为观众翻开历史的页面。
除了铭牌标志、船载设施、武器装备外,展品中也不乏生活用品、文房用品等,他们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在茫茫航线上,官兵们的人文情感和精神追求,其中就有“民国青花花鸟天球瓶”。
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田梦莹告诉极目新闻记者,“青”在汉代文化中象征着春天与活力,而天球瓶在明代宣德年间较为流行。何为天球瓶?小口、直颈、砂底,清末至民国多为釉底,圆腹似球而名。
“民国青花花鸟天球瓶”造型端庄,比例协调,青色淡雅,是民国时期的民窑精品,只是凝望眼前这只天球瓶,不难发现它周身上的裂痕。田梦莹介绍,“民国青花花鸟天球瓶”是在中山舰舱室打捞出水,没有大破损,已实属不易。
远航瓷器
寄情春耕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春种,都蕴含了浓浓的生机。而聊起博物馆里的“春”,那就不得不提粉彩耕夫瓷塑与牧童骑牛瓷像了。
粉彩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耕夫瓷塑刻画了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双手拄着锄头,笑容灿烂的耕夫形象。过去的春耕,少不了牛的帮忙,如今仍然能在一些地方看到这种古老的耕作方式。牧童骑牛瓷像与粉彩耕夫瓷塑一样,为陈设瓷器,体形较小,玲珑可爱。扎着羊角辫儿的放牛娃,悠然骑在牛身上,朴实的乡村风光尽显,而官兵们对勤于耕织,不负春天的美好愿景也在这座牧童骑牛瓷像上可见一斑。
目前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馆藏的瓷器,由出水及捐赠构成。瓷器占了中山舰出水文物大多数,也是受损最多的文物,共有790件套(出水742件套),已修复瓷器160件套。修复中山舰上的出水文物,是为了将文物原本美好的一面展示给民众,也让民众了解战争的残酷性。
文房用品
如松之盛
中国诗词,从不缺乏春意,一首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言浅意浓,成为上至老者下至幼童皆能脱口而出的名诗,而它也曾被刻在中山舰官兵的墨盒上。
铜墨盒是盛墨汁的小物件,产生于清道光、同治时期,盛行于光绪、民国年间。
除了民国“春晓”诗词铜墨盒,随着中山舰一起出水的文物中还有不少如寿山石雕花鸟笔插、山水图案长方形镇纸等文房用品。其中在展厅陈列的炮弹壳制笔筒也格外引人注目。
25日的中山舰博物馆“名舰云课堂”,揭开了出水弹药之谜:中山舰在1938年主要执行水雷布置、巡逻江防以及运送战时军用物资的任务。1997年中山舰打捞工程准备进行最后“起坡”时,工作人员于舰首和舰尾两个底层发现了大量散放炮弹。湖北船厂派选18名员工组成“敢死队”,清理出1100余枚炮弹、20余箱枪弹。
在博物馆的展厅里,我们可以看到已被处理过的民国38毫米、 77毫米、82毫米等不同口径炮弹。而由舰上官兵截选弹壳自制的笔筒,则陈列在不远处。如今的笔筒筒身已有锈蚀,但官兵刻在上面的“力求自强”“洁身自好”“如松之盛”等字迹依然清晰。
在田梦莹看来,这些笔筒书写了官兵时刻激励、提醒自我的正能量,也反映他们渴望强大的志向,以及中山舰在抗战期间背负的沉重责任。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