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既是传统节日还是二十四节气中之一的,好像只有清明了。作为节气,当时间来到清明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是农民朋友们春耕的最佳时期;作为节日,清明节是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重要节日,是中华民族孝道文化传承的纽带。
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习俗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天子祭天,百姓祭祖,是精神寄托的同时,更是华夏文明得以传承的根基。中国人的信仰中,更偏向于信仰由祖先构成的神灵,因为祖先是直接保佑自己和家人的。祭祀的文化,让中国人更加的谦卑,更加的有敬畏心,以及由此慢慢培养出的家族荣耀感,这些都最终会让我们更加注重德行的培养和努力向上的目标感。
非常钦佩古人先祖可以把这些精神上的正能量,规范且巧妙地融合在了祭祀的流程上,慢慢延续至今。
上香是祭祀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香燃烧的过程是缓慢的,在这缓慢的时间里。人们的精神很容易从日常的紧张琐碎中分离出来,去回想起先人在世的时候的历历画面,回想起祖上的各种谆谆教诲,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这本身就是一个连接先人、心灵忏悔的过程。
祭品的摆放,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历史时间段里似乎都有很多差异,但总得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非常的讲究。既要符合阴阳还要搭配五行,这个就是体现祭祀人学识认知的时候了。中国人的重要礼仪都和吃饭是相关的,古代青铜器的原型大都是为了盛放祭品,以便给神灵食用。这个过程中,人们亲切恭敬地默念祖辈,这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也让祭祀的仪式达到了高潮。
烧纸钱也是祭祀中的重要环节。最近一些年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印好的大票的冥币,人们便于方便就直接用这样的冥币用来烧,这个似乎失去了祭祀最初的本意。在这之前,中国人更相信自己用纸钱叠的元宝,家里的老人在叠元宝的时候,动作都很娴熟,但叠的过程给人的感觉却很慢,无声的动作里已经体现了他们对逝者的缅怀,有些老人似乎更像是在用叠元宝的动作来代替哭泣和伤心。相比较于直接烧印好的冥币,这种叠元宝的方式应该更能表现出对祖宗的缅怀和感恩,这样的方式似乎更像是古人想传承下来的。
祭祖的主导理念就是孝,孝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得以传承的根基。孝的本质是子女对父母养育的感恩,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大到我们终其一生也报答不完。
对于恩情的报答,我们在形式上最直接的表达就是跪拜。跪拜也是祭祀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过年期间民间都有磕头拜年的习俗,新的文化碰撞传统文化,认为这个属于封建糟粕,没有必要,因此这个问题还上了热搜。首先我认为没有所谓的陋习和新礼一说,现在看上去旧的的东西,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而所谓的新的东西,只是当下的一种存在,或许多少年之后,可能根本都没有存活下来,连新旧对比的资格都没有,即使存活下来,可能也属于那个时候的陋习了。本来就是没有对错的问题,为什么非要如此争论呢?
清末的学者辜鸿铭,在英国留学期间有一件轶事。可能也是时逢清明,他摆了祖先的牌位在桌子上面,在焚香、陈列供品的时候,房东太太看见了,就嘲笑说:“辜先生,你的祖先什么时候能闻到你摆的这些鸡鸭鱼肉啊?”这个时候,他回答说:“在你的祖先能闻到你在墓前摆的鲜花的时候。”这样的回答真的是非常精彩,你的鲜花,我的烧纸,没有优先落后之分;你的鞠躬,我的跪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祭祀中的跪拜环节,和烧香、摆放贡品、烧纸这些环节,整个下来就是一套完整的情感体验。跪拜的时候,人们低下头颅、丢掉身份,自然而然地就放下了生活中的各种傲慢无礼心,这个过程在展现对祖先诚心祭祀的同时,似乎更像是降服自己内心各种负能量的过程。就像西藏的朝圣礼拜,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精神支柱,更是修心的一个过程。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恩祖先引领护佑、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拥有并不断地修炼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宇宙,这应该也是正是清明节的文化意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