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滚动  
国家大剧院新推原创话剧,“一馆一剧”纪念虎门销烟180周年 《林则徐》每个环节都是高标准
2019-12-19 13:15:25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倘若仍是姑息懈怠,那么皇上!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臣,浑身颤栗!”国家大剧院与广州话剧艺术中心联合制作的原创话剧《林则徐》正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每场演出林则徐的这一大段独白都先声夺人,让台下观众感受到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爱国精神需要永续传承,家国情怀需要精品剧目呈现。今年是虎门销烟180周年,明年是鸦片战争180周年,在岁末上演这样一出大戏,重塑民族英雄林则徐可谓正逢其时。话剧《林则徐》首演当日,“禁烟英雄林则徐主题展”也在刚刚开放的福州新馆开展,位于西城区的福州新馆与林则徐渊源颇深,是林则徐和福建籍在京官员筹资购置的同乡会馆。林则徐在京生活的七年,福州新馆正是其重要活动场所,此时也是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情怀形成的重要时期。
 
为赶在话剧《林则徐》首演当日对外开放,西城区加快福州会馆的修复建设,“一馆一剧”传承林则徐精神。活动当天,在剧中饰演林则徐的濮存昕现场朗诵了剧中的精彩段落,令到场嘉宾纷纷感慨:“看着濮老师在展馆门前朗诵话剧《林则徐》的台词,再看着眼前重新修缮一新的福州新馆,似乎回到了林则徐的年代。”
 
话剧《林则徐》总策划之一、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在该剧建组会上谈到创作缘起:“我们有责任去传承林则徐的精神,留下他的宝贵遗产,我也一直想着将林则徐这个人物塑造在舞台之上,有一次和张和平提起这个夙愿,没想到对方说自己正在和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策划制作话剧《林则徐》,正因如此,才擦出了国家大剧院与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合作的火花。林则徐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是一个重大题材,和这些艺术家们一起重塑林则徐也是国家大剧院的重要责任。”
 
在话剧《林则徐》带动下,福州新馆的开幕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众多媒体报道。西城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李帆说:“许多住在附近的老邻居看到电视上的报道后,开馆第二天就来这里参观了,让我们这里的人气旺了不少。”
 
话剧《林则徐》导演王筱頔通过执导这部戏才熟悉了林则徐。“对我们来说,林则徐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小时候历史课上学习的概念,但仔细一琢磨会发现,其实除了概念,我们对林则徐一无所知。”为此,王筱頔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到林则徐的生平经历和精神世界,“他一个人承担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所有罪过,被发配伊犁,原本是最应该失意消沉的,可他却没有任何怨言,即使被发配到边疆也时时刻刻忧国忧民,帮当地兴修水利,体察边防。”
 
王筱頔此次是与国家大剧院第一次合作,她表示大剧院是个强大而专业的策划、制作团队。而出演过国家大剧院多部制作剧目、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艺术指导濮存昕,对大剧院也是赞不绝口:“这部戏请的都是‘高人’,各个环节都非常好,大剧院将这些力量凝聚在一起,让整部戏一看就很讲究。”
 
国家大剧院成立12年,《林则徐》是其制作的第91部作品。在大剧院剧目制作部部长韦兰芬看来,前面90部作品为国家大剧院奠定了良好的创作基础和口碑,话剧《林则徐》则最大程度体现了国家大剧院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的能力。编剧郭启宏,导演王筱頔,主演濮存昕、徐帆、洪涛、郭达、关栋天,作曲赵季平,舞蹈黄豆豆……这样的豪华阵容在话剧制作中是非常少见的,“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视野更开阔,在剧目制作上也是比对国际话剧潮流,让话剧制作舞台表现形式更丰富。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一部能够留得下、传得开的精品之作,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高标准要求。”
 
如果说主创主演们是话剧《林则徐》的面子,那么在鲜亮的面子之下,里子也丝毫不逊色,舞美设计、服装、灯光也都是名家参与、精益求精。该剧采用了一个12度的斜平台,所有的调度都是在这个斜平台上完成的,是一种非常极致的设计。而灯光设计也配合整部戏的写意风格,为整个舞台营造了一种徐徐打开历史长卷的感觉。
 
《林则徐》服装造型设计陈同勋曾为电视剧《甄嬛传》制作服装,在这部剧里他不仅遵循了历史题材的所有程式化内容,还在细节上做了很多加法,比如面料选择了一种新型面料,肌理和质感比一般面料更为明显;服装的颜色采用了数码印制的工序,几乎每一件服装上都有很多精致刺绣。虽然演出中观众不一定能够发现这些细节,但主创们真心希望用每一个制作细节打动观众,体现《林则徐》剧组的诚意。
 
短评
 
让舞台上多一些熟悉的陌生人
 
说起林则徐,很多人并不觉得陌生,但细说起来会发现,大部分人除了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这些概念里的林则徐,对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林则徐其实一无所知。你也许想不到,在话剧《林则徐》之前,这个形象在舞台上出现的机会并不多。
 
观众透过这部剧了解了林则徐,发现了一个活生生的林则徐,并在艺术家的诠释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民族英雄的力量。我们的民族大概并不缺少英雄,但还是有太多英雄停留在历史课本里、扁平的史书里、概念化的口号里,如果不能以更形象、更能打动大众的形式呈现出来,英雄也会变得空洞。
 
希望我们的文艺创作者能够多发现一些我们熟悉的陌生人,让这些英雄、先烈,以更加有血有肉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让他们更好地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