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十分搞笑,慈禧太后竟然死于腹泻,也就是拉肚子去世的。一代妖后死于拉稀,这恐怕也是对慈禧这个专权乱政,祸国殃民的女人最大的讽刺吧。
当然慈禧太后死于腹泻并不是阁主在这里胡说八道,而是史料记载慈禧太后本来就患有慢性腹泻的病,后来慈禧因为这个病加重,身体吃不消就一命呜呼了。
原来慈禧太后平日里就患有肠胃之病,但她的身体素质很好,还有就是皇宫内的饮食还有医疗条件都非常好,慈禧太后的肠胃病并没有影响到她执掌朝政,独断专行,也不妨碍她继续住持清朝的政务活动。
《慈禧外纪》:“虽以七十之高年,而毫不呈衰状者也。然此外亦无大病,精神仍好,言语如昔,仍每日勤劳国政。”
但是光绪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六月开始,慈禧的身体突然不适,其肠胃病严重了,但是这并没有妨碍慈禧专权弄政。到了这年九月,慈禧的肠胃病开始出现了腹泻的情况。以后腹泻病久治不愈,且愈发严重,实则变成了痢疾,对慈禧的身体消耗很大,慢慢变得虚弱起来。
当然慈禧享受的生活条件,还有医疗条件都是非常好的。所以她的虽然患有腹泻的病,还能安安稳稳地过完自己的七十四岁大寿。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也就是1908年11月3日,这一天是慈禧七十四岁大寿。慈禧在白天参加朝廷为她举行的祝寿庆典,晚上慈禧又兴致勃勃地出席在西苑颐年殿的演戏祝贺。
但是贺寿庆典之后,慈禧的身体就大不如前了,因为慈禧在这几天高强度的活动,再加上她本来就是老年人,所以身体有些吃不消,还有就是慈禧又吃了些不易消化的乳酪果饼,腹泻又加剧了。
十月十四日,慈禧的病情明显加剧。由名医吕用宾入诊用药。据清朝宫廷史料《内起居注》记载,自十月十六至十九日,慈禧没有参与政务活动,这说明慈禧病情加重了。
慈禧太后病情加重的事情,在皇宫内外已经传遍了,连幽禁深宫的光绪帝也知道了慈禧太后生命垂危,据说他得知消息,面露喜色。结果这件事被李莲英告知慈禧太后,“帝闻太后病,有喜色”。慈禧太后听完大怒,说了一句:“我不能先尔死”。
慈禧太后感觉自己生命垂危,命不久矣,于是她觉得应该考虑立嗣问题了。在此之前,慈禧派庆亲王奕劻到东陵恭送佛像,因喇嘛说佛像放在东陵可以驱邪,为太后治病。同时,庆亲王亦可顺道视察东陵工程进展情况。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立嗣问题上避开奕劻。之后慈禧强打起精神来,秘密召见军机大臣世续和张之洞,征询为光绪帝立嗣的意见。
慈禧询问为光绪帝立嗣,谁更合适。世续、张之洞心中暗道,如果再立一个小孩子,又会造成另一个皇太后垂帘,对于清朝的这个烂摊子,这样的做法于国不利。
于是,他们推荐醇亲王奕譞之子,时年二十五岁而且也是军机大臣的载沣。张之洞和世续的理由是“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径立载沣”。
其实,对于立嗣慈禧早就心中有数,只是要考虑一下大臣的意见罢了。原来慈禧的意见是,任命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沣为监国摄政王,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皇嗣子。
慈禧悲悲切切地答道:“你说得很好。但是,不为穆宗(同治帝)立后,终无以对死者。今立溥仪,仍令载沣主持国政,是公义私情两方面都没有遗憾了。”慈禧综合了他们的建议,和盘端出了自己的看法。即立载沣之子溥仪为嗣,由载沣主政。
张之洞反应敏锐,知道慈禧定下的事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不如顺着好,他极为赞同慈禧的提议。慈禧虚心求教:“古代有成例吗?”
张之洞毕竟胸中有数,顺利答道:“前明有监国之号,国初有摄政王之名,皆可援以为例。”慈禧很快做出决策,果断地说:“好,可以两用。”即监国和摄政两用,载沣可任命为监国摄政王。
张之洞看看火候到了,急忙进一言:“皇帝临御三十余载,不可使无后。古有兼祧之制,似可仿行。”兼祧,即一个皇帝同时兼做两个皇帝的继承人。因为同治帝和光绪帝都没有后人,所以,溥仪既是同治帝载淳的继承人,又是光绪帝载湉的继承人。
慈禧极为明敏,她完全洞悉张之洞谏言的本意。这时她不忙于回答,而是默不作声,反复思索,最后同意了张之洞的建议。庆亲王奕劻没有能够参与为光绪帝立嗣的谋划。等他回京后,这已经成为事实了。庆亲王只得顺水推舟表示同意了。
爱新觉罗·溥仪是老醇亲王奕譞与慈禧太后妹妹的孙子,同时又是荣禄的外孙,在慈禧太后看来,爱新觉罗家族的血统似乎必须要有叶赫那拉氏的血液在其中流淌。这也恐怕是慈禧不让奕劻参加立嗣会议的原因吧。
慈禧当机立断,于十月二十日连发三道懿旨,命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到上书房读书;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确立摄政王的地位。
慈禧谕旨发布的第二天光绪帝便死去了。据考古研究表明,光绪皇帝的头发还有身体中含有大量的砷,光绪帝系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死亡。
那么,凶手是谁呢?现在尚不明确,有人认为是袁世凯,有人认为是慈禧太后,有人认为是李莲英,当然各种说法莫衷一是,具体细节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慈禧又于十月二十一日(11月14日)连发三道懿旨。立溥仪为皇帝,成为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继承人,还有就是载沣为摄政王监国摄政,处理大清的所有的军国大事。
第一道:
钦奉慈禧端佑康熙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清德宗实录》
第二道:
又钦奉皇太后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储贰,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祧穆宗毅皇帝为嗣。现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贰,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毅皇帝(同治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光绪帝)之祧。《清德宗实录》
第三道:
又钦奉皇太后懿旨:现值时事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
慈禧安排好身后大事,被尊为太皇太后后,就开始起草遗诏,其遗诏中的内容无疑就是为自己洗刷罪恶,说什么自己垂帘听政,临朝称制都是迫不得已,情势所迫等等话语。
予以薄德,只承文宗显皇帝(咸丰帝)册命,备位宫闱。迨穆宗毅皇帝(同治帝)冲年嗣统,适当寇乱未平,讨伐方殷之际。时则发捻交讧,回苗俶扰,海疆多故,民生凋敝,满目疮痍。予与孝贞显皇后(慈安)同心抚训,夙夜忧劳。秉承文宗显皇帝遗谟,策励内外臣工暨各路统兵大臣,指授机宜,勘求治理,任贤纳谏,救灾恤民。遂得仰承天庥,削平大难,转危为安。及穆宗毅皇帝即世,今大行皇帝(光绪帝)入嗣大统,时事愈艰,民生愈困,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不得不再行训政。前年宣布预备立宪诏书,本年颁示预备立宪年限,万几待理,心力俱殚。幸予体气素强,尚可支拄。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政务殷繁,无从静摄。眠食失宜,迁延日久,精力渐惫,犹未敢一日暇逸。本月二十一日,复遭大行皇帝(光绪帝)之丧,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致病势增剧,遂至弥留。回念五十年来,忧患迭经,兢业之心,无时或释。今举行新政,渐有端倪。嗣皇帝(溥仪)方在冲龄,正资启迪。摄政王(载沣)及内外诸臣,尚其协力翊赞,固我邦基。嗣皇帝以国事为重,尤宜勉节哀思,孜孜典学。他日光大前谟,有厚望焉。丧服二十七日而除,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当然她最后的话还是有点意思的,比她的官方遗诏要好多了。她说:“以后勿再使妇人与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至十月二十二日,名医张仲元、戴家瑜做出最后诊断:“请得皇太后六脉已绝,于未正三刻升遐。”慈禧太后彻底一命呜呼。
刘半农也曾经嘲讽慈禧:“中国有两个‘宝贝’,慈禧与赛金花,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一个卖国,一个卖身;一个可恨,一个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