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滚动  
吕不韦为什么看到嬴政的信选择自尽 嬴政到底给吕不韦写了什么
2021-02-01 09:31:22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吕不韦选择自尽,为自己留个全尸,这是吕的聪明之处。秦始皇给吕不韦的信,这只是秦王烧向吕不韦的一把火而已,他还有好多把没来得及烧,吕不韦便受不了,选择自尽了。他的一生都在追名逐利中生活,当那样的生活戛然而止时,他的生命也就生无可恋了。

 
吕不韦辅佐了两代秦王,帮助秦庄襄王登上太子位,在秦始皇的日志里,作为一国之相叱咤风云了十二年。他的死不是表面看上去的30个字可以结束的。
 
吕不韦的丧钟:嫪毐集团的覆灭
 
不得不说,秦始皇能在那个纷乱的年月存活下来,接管秦国,创建秦朝,似乎少不了老天对他的眷顾。但是在秦王朝的字典里,每个政客几乎都呈现出一个特点,即“短暂”,包括秦始皇,包括吕不韦。
 
在中国古代的后宫中,嫔妃们对政治一般呈现出两种态度:一种为主动选择登上政治舞台,图谋使自己成为权力中心人物,比如吕后、武则天。另一种为自身并不想成为政治中心的人物,而是被迫陷入政治风暴中。比如嬴政的母亲赵姬。
 
赵姬作为吕不韦政治投资的筹码,为吕不韦成功上位的确立下了汉马功劳,但也为吕不韦下台埋下了隐患,更何况吕不韦还给自己加了点慢性毒药--嫪毐。
 
嫪毐对于吕不韦而言,只不过是赵姬的一个男宠,但对于赵姬而言,嫪毐几乎主宰了她的生活,是她最值得信任的生活伴侣和政治伴侣。赵姬不仅让嫪毐苟富贵,而且还让他干预朝政,这是吕不韦没有料到的。所谓失策,也正于此。
 
赵姬对嫪毐宠爱有加,赏赐无数,封其为长信候,甚至把整个太原郡都赐给了嫪毐,更要命的是染指政权,“事无大小,皆决于毐”,以致于嫪毐炮制出了一个自己的集团。也就是说,秦国政坛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正统嬴政集团、太后嫪毐集团、吕不韦集团。而在这三个集团中,吕不韦并不占优势。
 
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嬴政加冠礼,按照秦法规定,秦王举行加冠礼之后,就可以收回太后、相国手中的权力,全面行使王权。嫪毐坐不住了,他率先发动了叛乱,假借秦王玉玺和太后玉玺调军,试图攻打秦王。
 
嬴政很快给予了回击,命吕不韦前往镇压,嫪毐战败,被活捉后施以车裂,并夷其三族,而且还杀了他与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同时把太后赵姬迁到雍地监管了起来,就连嫪毐的门客也被罚没家产迁往蜀地。
 
秦王这一系列的操作,处事果断、手腕强硬,这对于吕不韦来说,并不是一个好兆头。因为嫪毐集团的崛起与他有着脱不了干系,秦王容不下嫪毐集团,难道就能容下吕不韦集团与他分庭抗礼?这对于嬴政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可以说,嫪毐集团的覆灭已为吕不韦的死敲响了丧钟。
 
但嬴政并没有像对待嫪毐那样立马将吕不韦拿下,也没有像对待自己的母亲赵姬那样将其软禁,嬴政首先考虑的是,作为两臣老臣,如何处理他才是上策,因为他的影响力太大了。
 
秦王嬴政:气死人要偿命吗?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王朗,王朗竟当下被活活气死。嬴政给吕不韦的信也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且看这30个字: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意思很明了,其一,否定了吕不韦所有的功劳;其二,否定了自己与吕不韦的关系。这对于吕不韦来说是致命一击。
 
论功劳论能力,吕不韦都不在秦王之下。吕不韦在位期间,为秦国开疆拓土。在靠近齐国的魏地设立东郡,让秦国和齐国变成了邻居,将六国一切为二,这让六国合纵抗秦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还施展外交手段,利用六国的矛盾为秦国谋福利,如他的门客甘罗游说赵王,轻松拿下赵国五城。
 
他还为秦国网罗人才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国时期,有著名的四公子: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和魏国信陵君。他们争相养士,互相竞争。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自己手下的门客竟然没有四公子多,于是他自觉的加入了这场人才竞争。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其门下有三千食客,这些宾客还写了一本书,叫做《吕氏春秋》。这部书虽历来被称为“杂家”之作,但实际上,它吸收了先秦诸子百家的精华,称得上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
 
《吕氏春秋》编成后,吕不韦在咸阳城上悬挂此书,并重金悬赏,说如能有人改其中一字,便赏千金。事实上,天下哪有不能改一字的书,这分明就是吕不韦在作吗?
 
吕不韦如此张扬的为自己的大作打广告,进行自我炒作,显摆的就是自己的势力。那时嬴政还没有加冠,他的势力也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他的确为秦国输送了人才,比如李斯便是其中一位,吕不韦下马后,李斯凭借《谏逐客书》一跃成为秦国的又一个丞相,再次改写了秦朝的历史。你就说吕不韦的影响力大不大吧?
 
而更让嬴政不能放心的是,吕不韦都解甲归田了,想返聘他为相的国家络绎不绝的上门,这是吕不韦不自知的表现。如若吕不韦真的去了其他国家为相,这对于嬴政来说是不能发生更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面对一个如此出类拔萃的人才,秦王嬴政有什么理由留下他呢?从对嫪毐集团的处理上,就能看出嬴政天生就是一个残酷无情的铁腕政治人物。秦王短短几十个字,就把吕不韦一生的功劳给轻轻的抹去了,并且把吕不韦与秦国,与秦王自己的缘份断得干干净净。
 
这对于吕不韦来说,秦王实际上已经砍了他的“头”了,他已被贬为庶人,已无铠甲护身,他的人生还能走多远,已经可以望到边了。嬴政对于吕不韦打出的是一套组合拳,先把你的相位剥了,将你打发回食邑之地洛阳,再将你迁往蜀地,接下来只要你活着,我有的是办法对付你。
 
吕不韦读到秦王的信时,可能的心理上有这么几层变化,其一,气愤到吐血,怎么我一世的清明,竞得如此之下场,心有不甘。其二,一盆冷水寒彻骨,自觉人生走到了尽头。其三,尽管秦王剥夺了他的尊严,但自己总得留几分气节。最终选择了自我了断。
 
对此,《史记·吕不韦列传》给出的答案是: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由于吕不韦是自杀而死,秦国并没有为其举行国葬。吕不韦的门客私下用民间的丧仪安葬了他,但即使如此,嬴政也不能容忍,重罚了吕不韦的门客。
 
凡是吕不韦的门客,不论参与吊丧与否一律流放。凡是像嫪毐、吕不韦这样操纵国家权力的人,罚他们家人一律为犯人。由此可见,嬴政是有多么憎恨吕不韦。
 
你说,吕不韦选择自尽,不是明智之举吗?总比像嫪毐一样遭受车裂之刑强,总比到最后被逼得无路可退痛苦挣扎而死要强。那么像吕不韦这样的辅佐重臣,有没有存活的可能性呢?也有。
 
吕不韦有存活的可能性吗?
 
在《雍正王朝》中,辅佐雍正登上帝王之位的邬思道,他就是一个懂得进退的人。在雍正即位后选择了隐退,这就是一种智者之举。此举既打消了雍正的忧虑,不对君权造成威胁,又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机会。
 
吕不韦精于获得权力,但却不懂得什么时候要放弃权力。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行政环境决定了中国的政治逐步走向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由此产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国君成为唯一的最高统治者。
 
在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下,不管是谁,也不论你与国君是什么关系,你的权力都不可能长期超越君权。吕不韦的不自知就在于,长期越位侵占君权,且影响力巨大,秦王是看在眼里的。从父亲子楚即位,再到他十三岁继位以来的九年执政,吕不韦的才能和声望,他看得清清楚楚。
 
如若一味的纵容吕不韦,只会引火烧身,最终将自己沦为吕不韦案板上的鱼肉,任其宰割。特别是吕编撰的那本《吕氏春秋》,实际上就是吕治国蓝图的全面反映,这让嬴政如何放心得下?
 
如果吕不韦在秦王加冠之后,立即选择隐退江湖,从此不问世事,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如果他被剥相后,回到洛阳,整日闭门思过,再也不见外客,或许还可以达到亡羊补牢的效果。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这么做,与其说是在秦王的逼迫之下自杀,倒不如说是自己将自己逼上了绝路。
 
可惜呀,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商人还是没有占到优势,之后的商人更不好混了,士农工商排在老末。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