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病逝,唐中宗李显力排众议,将武则天葬入唐高宗李治的乾陵,使乾陵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埋葬了两位皇帝的陵寝。那么,既然武则天生前曾篡唐立周,又废过中宗李显,为什么李显还要遵从武则天生前的愿望,将其葬入乾陵呢?要了解这对母子之间的恩恩怨怨,就不得不从头说起了。
武则天和高宗李治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这六个孩子各自都有一段传奇故事。据说,长女安定公主,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被武则天亲手掐死了,用来陷害当时的王皇后。次女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后来因为谋反被玄宗李隆基赐死。
大儿子李弘据说是被武则天下毒害死的,二儿子李贤则是武则天主政后派人逼死的。三儿子就是李显,高宗死后继位,是为唐中宗。还有一个小儿子,叫做李旦,后来也做了皇帝,为唐睿宗。
683年年底,高宗李治驾崩,李显继位。到了第二年,李显立韦氏为皇后,又想封韦氏的父亲韦玄贞为侍中,有大臣阻止,李显怒道,“就算我把天下给了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还在乎一个侍中?”
这事最后闹到了武则天那里,武则天一看,李显这是要培植自己的势力啊,哪能行吗?所以,刚做了55天皇帝的李显就被武则天废黜为庐陵王,带着老婆韦氏离开京城,去了均州,实际上就是被囚禁了起来。
李显被废后,武则天立小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掌握实权,到了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唐为周,李旦请求赐姓武,从皇帝变成了皇太子。
李显对母亲武则天无疑是十分惧怕的,他的两个哥哥李弘、李贤都曾先后被立为太子,但也先后都被武则天所杀,如今自己被废,只怕也是死期将近了。尤其是武则天称帝之后,英国公徐敬业、琅玡王李冲、越王李贞等人相继起兵,反对武则天,而且都打出的旗号是“匡复庐陵王”,这就让本已战战兢兢的李显更加害怕,整日里惶恐不安。
693年,武则天听信谗言,杀皇太子李旦的妃子刘氏、德妃窦氏,其中德妃窦氏就是李隆基的生母。李旦遭此诬陷,几乎致死,后来虽然保住了命,但太子位还是被废了。之后,武则天就陷入了将来传位给武家侄子还是给李家儿子的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最后,在狄仁杰等人的劝说下,武则天决定将天下还给李唐王朝,把皇位传给儿子。于是,她命人秘密召回了庐陵王李显,并在不久之后立为皇太子。
虽然李显此时已成为皇位继承人,但他内心其实还是慌得一匹,他的小命还是捏在武则天手里的,而武则天也不怎么放心李显。期间发生了一起“奶奶逼死孙子”事件,便是对此局势的最好说明。
701年,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和妹妹、妹夫一起,私下议论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何得恣意出入内宫的事情,被武则天知道后,恼羞成怒,下旨将三人杖杀而死(一说逼迫自尽)。对于自己儿子、女儿女婿被杀,太子李显连屁也不敢放,更不敢为儿子、女儿求情,想来就算哭泣,也只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敢吧。
总之,无论如何,李显总算有惊无险的熬到了705年。这一年,崔玄暐、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五人发动了“神龙政变”,杀死了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并逼迫武则天让位给了李显,重新恢复的大唐国号。由于这五人后来都被封王,所以也叫做“五王政变”。
但即便是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五王”去请李显出来主持,李显还是害怕到不敢露面,后来有人劝说道,“他们是为了国家而不顾身家性命做这件事的,太子为什么不直接去劝说一下他们呢?”这样,李显才走了出来。可见,在李显内心对武则天是如何惧怕。
武则天退位之后,迁入上阳宫居住。退位之前的武则天“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其衰老。”但退位之后,心灰意冷,也就没有心情梳妆打扮了,于是面目憔悴。有一天李显去拜见武则天,见到武则天衰老的样子,大吃一惊。武则天哭着对李显说,“我把你接回来,就是要把天下托付于你,而五贼贪功,把我惊动到这里。”李显听后,悲泣不已,跪地“拜谢死罪”。可能是这一次见面,触动了李显和武则天之间的母子之情,为之后的武则天归陵埋下了伏笔。
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临死前留下遗诏,省去帝号,把“则天大圣皇帝”改为“则天大圣皇后”,意为把自己的身份重新回归到李家媳妇的位置。第二年五月,武则天与高宗合葬于乾陵,达成了武则天死后归陵的遗愿。
从上述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李显之所以不顾群臣的反对,将母亲武则天与父亲李治合葬,原因是多方面的,李显对武则天深入到骨髓的惧怕,造成了他唯武则天之命是从的性格和习惯,即便武则天死后也是如此。此外,两人之间天然的母子亲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纵然李显对武则天有恨,但在武则天死后,还是亲情占了上风。
除去以上所说的两个原因外,还有一个政治上的原因。对于李显的继位,其实李显和众位大臣的意见是不一致的。李显认为自己的皇位是武则天传给他的,属于“禅让”。而发动政变的“五王”则认为,李显的皇位是他们通过“革命”得来的,属于改朝换代。这两种看法代表了各自的利益不同。
如果李显承认“五王”的说法,那么“五王”就是开国功臣,必须大加封赏,委以重任,但实际上此时在朝中“五王”的势力已经非同小可,只能削弱不能加强了,否则就会对皇权造成极大的威胁。李显不同意“革命”这一说法,其目的也是为了限制“五王”的势力。
作为这一个问题的延伸,武则天死后是不是能“归陵”自然也成了争议的焦点。如果要否定“革命”的说法,就必须承认武则天禅让皇位给李显,并将其葬入高宗李治的乾陵。而如果武则天不能归葬乾陵,那必然要被定性为乱臣贼子,那么“神龙政变”中的“五王”就是实实在在的开国之功。最后,李显依靠皇权的威慑,压下了众大臣的反对,将武则天葬入了乾陵,这也标志着“五王”势力的失败。最终,“五王”的下场都不怎么好。敬晖失掉权柄,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杀害。接着,张柬之在新州忧愤病死,崔玄暐在岭南病死,桓、袁二人则被李显派遣的使者杀害。
综上所述,李显力排众议使得武则天死后归葬乾陵,主要原因是因为政治上的需要,只有将武则天归葬乾陵,才能弱化“神龙政变”的作用,进而弱化“五王”的作用,重新收拢皇权。除此之外,李显对武则天由惧怕而生出的服从,以及天生的母子亲情,也是李显做出此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李显没有在武则天死后进行报复,而是极尽哀荣,归葬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