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市场  
华为没有创新
2019-07-26 09:56:36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泉韩京 皮克牛  分享:

近日,华为天才少年百万年薪的“总裁办”邮件扫描件在网上广为流传,吃瓜群众议论纷纷。这件事情比较出乎意料,因为不符合华为一贯的低调作风,想起来,华为放弃过去的低调作风已经很久了。华为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而变成了高大上的高科技企业了。

此次事件,大概是巨人没落的前兆。在企业内部,这件事必然引起巨大的争议,互联网企业靠新人的高薪刺激淘汰年龄大效率低的老员工是一种惯用的策略。在外部,则更像是一种营销广告而不是为了“科研创新”。何况,华为没有创新。

 

为什么说华为没有创新,可以从华为的产业发展空间,自身发展过程和狼性企业的源动力分别说明。

 

首先看看产业发展空间。对于华为来说,通信业是华为的基本盘。现在华为已经雄踞通信业的TOP1,在现有世界通信产业基础设施格局里,只留下了华为、爱立信、诺基亚(含阿尔卡特朗讯)和中兴几个巨头。和PC产业一样,这个产业已经过了高速发展期,未来进入成熟期,拿的是平均利润了。几个巨头后面,都有一堆的配套产品供应商,一个巨头倒下,并不影响这个产业的稳定。所以,通信业在十几年前的3G时代,就已经无法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了。苹果公司的横空出世,给4G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杀手级就是视频类应用,3G的数据传输速度无法支持视频数据的传输的。4G相对于3G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典型升级。而1G(模拟)、2G(TDMA)、3G(CDMA)、4G(OFDM+MIMO),都有其代表技术的升级路线,5G呢?所谓的5大技术、6大技术、8大技术或者20大技术,无非是1扩宽路面(加带宽,主要技术是载波聚合和毫米波)、2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增加道路微循环(如天线数和组网复杂度,主要技术Massive MIMO、超密集异构网络、波束成形、SDMA,同频全双工)、3优化道路载客通行能力(数据资源分配,如网络优化、基站优化、多址接入)、4划分道路等级提高道路质量(不同应用专用链路,主要技术是直连通信、边缘计算等)。这些关键技术,没有一个是突破性的,比如MIMO这样的突破,理论上将通信能力提升了几倍,大家看到的结果是智能手机的天线数增加了。

 

所以,无论如何炒5G,目前确实没有看到杀手级应用,唯一有点影子的,是自动驾驶,因为这个需要低时延的通信。一旦单车智能实现自动驾驶,低时延的需求又会降低。另外通信产业的升级资金巨大,需要用户实际需求支撑,智能手机是一次革命,作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通信业界,自然有路可修有活可干。现在,新的应用还没有成熟到智能手机视频数据传输这么明显的需求,因此5G杀手级应用出现之前,能否像4G这么成功,需要打个问号。

 

既然通信产业已经式微,华为的基本盘未来不会出现巨大的发展潜力,那么华为向那个方向发力来支持这么多高科技人才呢?这是华为高层焦虑的核心,也是本次高薪天才少年事件策划的主要意图:这是一次低成本的品牌营销广告,而不是人才激励。

 

通信产业没有发展空间,其实社会已经给出了答案。一方面,从通信产业的焦点学校,北京邮电大学的境遇可以看出。2000年的时候,北邮的高考分数线力压清华。20年后,北邮竟然被央视误称为“野鸡大学”,录取分数线早都被他航、他理工等高校甩开了。不得不说,高考家长的眼光和见识很牛。另一方面,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北电、朗讯等巨头的没落,已经说明了这个产业容不下太多的烧钱公司了。华为发展到现在,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巨无霸,但是相对于产生过1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朗讯,百年通信企业摩托罗拉,华为还是太年轻,创新还是不够多。

 

再说华为自身的发展路径。华为是从做交换机出身的。主要业务是TB业务。海外业务也是如此。华为和中兴能发展到世界通信巨头,依靠的核心是中国庞大和廉价的工程师资源。这是改革开放之福。华为的员工基本盘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西电、成电等,出身以农村出身为主。不得不承认,国内设备商当年的五朵金花、巨大中华、小灵通等等,最终能够胜出的,只有华为。华为在国内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第一桶金之后,发展秘诀就是靠廉价的工程师和高淘汰率的营销队伍。来自中国广大农村的通信民工们,在办公室自带行军床,挥汗如雨加班加点,睡机房盘网线,为调试设备和代码熬通宵,这些吃草产奶的乡下青年们,遇到了人生改变命运的历史时刻,2001年华为普通员工年薪超过10万很正常,而北京的房价才4000元,一年公司可以买25平米的新房,2019年,华为人均工资60万元,北京房价近10万,普通员工年购买力为6平米。华为的市场人员24小时待命,随时配客户吃饭睡觉吹牛洗澡。靠低成本产生巨额利润,靠贴身服务赢得客户,研发+市场两个锤子,打败天下无敌手。

 

如今,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力成本不再是中国企业的优势,而几乎所有的海外市场都被华为拿下了。两个锤子已经用尽了极致的力量,砸出来的油水没有那么多了。

 

华为的发展历程,就是从小公司求生存,行业领军公司求发展,业界知名公司走海外,世界知名公司买买买的过程。

 

每一个巨无霸企业,都有其成长的优良基因。这几年以来,阿里采用了继续忽悠策略,口号是继续帮助客户,提升消费者体验,支付宝扩大到5线小县城的每一个个体,菜鸟网络优化了四通一达的快递速度,异地次日达使得淘宝的用户体验明显提升,线下业务也有气色。腾讯采用了少女养成策略,通过股权投资,将竞争对手培养成为生态圈成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限制,巨无霸几乎想在社会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个体做生意。

 

不得不承认,华为的自适应能力还是很强的。近几年来,先后在手机、企业网、云计算等基本盘之外的领域取得了新的根据地。但是,手机领域现在已经演变为是产业链控制力的竞争,而不是真正的科技创新,因为硬件在半导体厂商手里,软件在苹果和谷歌手里,第三方应用遍地开花,这个手机制造商没有太大的关系。手机制造本身已经是一片红海,没有新的增值应用,手机和PC一样也将变为传统行业。企业网和云计算业务有空间但是竞争也很大。华为发展缺少的,是腾讯和阿里那种想象的空间。

 

最后再说华为自身的狼性文化。华为的企业文化,就是把“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理念发挥到极致的人。华为竞争力的核心,就是舍得给员工钱(而不是什么情怀、基本法乱七八糟的),而中国有的是需要钱的年轻人。华为壮大的良性循环,就是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高强度的工作投入。客观的说,华为对待员工在钱方面还是很大方的,比很多血汗工厂垃圾企业好多了。很多公司学习华为,只学华为的加班文化,却没有华为的高薪文化。狼性文化的不足,是员工自身的综合实力发展受限,说到底,华为经美帝企业进行制度改造(所谓的流程再造)之后,普通员工已经成为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只要把拧螺丝的水平发挥到极致就可以。螺丝怎么买,自然有市场人员负责。这样员工一旦离职,面临的境遇是:一方面不会其他的,或者其他的技术没有自己原来的技术那个熟练和高水平;另一方面华为给的钱,再做同样的工作,已经找不到同样多的钱了。一旦一个公司到了“巨头过去,寸草不生”的境界,如何处理在职员工的发展空间,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比如说,波音公司裁撤了技术人员的30年之后,发生了737MAX飞机事件。这个巨大的损失,是很久之前的恶果。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极致化策略的后果,如果秦国“耕战文化”一样,一旦六国灭,没有更大的战功发展空间,凝聚全民共识的和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失效,帝国的人事面临巨大的张力。

 

更何况,华为的高薪还是限制重重的高薪,比如35岁面临裁员的风险,奋斗者和平庸者的标签压力,等等这些,都表明,华为只是利用高薪压榨25-35这黄金十年的青年人,如果员工不产生80万的收入,公司不会给40万的年薪的,否则公司早就倒闭了。在中国个体面对公司弱势,没有工会的条件下。华为的企业文化被很多人诟病也可以理解。员工选择华为,只是一种个人选择,远远没有到“做伟大事业,创造伟大产品”的高大上程度。这一点,任老板比马爸爸的洗脑能力还是差了一些,马爸爸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句话,让多少阿里青年热血沸腾鸡血满满?我们也可以从离职员工的表现看出来,阿里离职员工都愿意说自己是阿里系,而且都与阿里有合作或者关联关系,比如滴滴等。你见过几个华为出来的创业公司?见过几个华为高管出来创业成功的?螺丝钉文化无法产生老板。老板必须要有宽广的视野,全面的适应性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这个拧螺丝的流水线工人是两条路。

 

腾讯的创新,是学习别人的微创新,重点在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阿里的创新,是为消费者服务,创造便利交易环境的理念落地实现,技术只是一个工具。所以,有应用需求的创新,才是有生命力的创新。华为的创新,是世界对通信基础设施的需求推动的,和消费者有一定的距离。而不管是腾讯、阿里还是华为,创新都是基于微软操作系统、Intel的CPU和三星内存等基础上的创新,远远没有到突破性创新、原始创新的程度。中国的发展历程,也需要这种追赶式的创新。但是,华为想通过高薪产生创新,历史上好像还没有这个先例。创新是少数人的游戏,而且创新者需要的是自由想象的空间,自由安排的物质条件,这些都是华为这样利润导向的制造业企业不能接受的。一个企业1年有10名创新者,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企业,一般来说3个以内就已经很厉害了。天才少年们如果在未来3年,产出对不起年薪的只好自寻出处了。

 

文章的最后,我想起了华为第一个天才少年李一男,年少得志,然后面对打击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听说还因诈骗被捕?人生的路很长,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的寿命,都长于一般非垄断性或者政府主导性企业的寿命。华为没有创新,未来有没有,现在还看不清。但一个一贯低调的企业开始秀高调、刷存在感的时候,应该是面临巨大风险的时候。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