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阿瞒暮年有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可当一个人真正到了垂暮之年,却鲜少有人会保留着年轻时“征战四方、无所畏惧”的热情和冲劲。
因为他们多数觉得,一个年龄段的人就应当做一个年龄段的事情,既然“我”到了老年,自然便该“放弃”曾经的“拼搏精神”,开始尽情自在地“享受”晚年种种。
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人只有走在奋斗不息的道路上,方能取得世人仰望的成就,一如徐特立。
徐特立是毛主席旧年老师,也是一个人如其名、特立独行的“老怪物”。毛主席曾为他公开祝寿两次,算是破了毛主席一贯“秉公廉正”的习惯,但并没有人把“罪责”归到徐特立身上,反倒认为毛主席此举正恰当。
为什么会有这般“结果”?毛主席给徐特立祝寿背后的深意又是什么?答案或许要从故事本身找起。
01,特立独行的老师:他给自己改名徐特立,确实与众不同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湖南一个贫苦家庭,自小体会到身处社会底层的悲哀。他原本名叫徐懋恂,9岁那年被想要“奋起反抗”的父兄凑钱送到私塾读了6年书。
15岁由于亲人病故,再无余钱交纳学费而被迫辍学,跟着一个老和尚学习了一阵子禅宗。
前往衡山途中,徐特立亲眼目睹同船小吏因嫌弃船夫行船太慢而对其拳打脚踢之事,心生愤懑,当场明言表示若自己日后当了船夫,定只载猪不载人;将来当了官,也必须只当教官,不为欺压百姓的贪官。
他给自己更名“徐特立”,意在“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同污”。
1905年,清政府废除旧式科举,长沙政府顺势办起了师范学校,将近而立的徐特立抱着与父兄相同的“不甘心”,毅然考入该校速成班,毕业后进入高小及长沙周南女校教书。
1907年,正在学校讲时事报告的徐特立,忽而提及清政府向外国妥协之事,竟一时激愤,直接拿起菜刀把自己左手小拇指砍掉,硬撑着用鲜血写了一份抗议书后晕倒。
他的“壮举”震惊全省,使得他的名字一下传扬开来,得到世人认可和钦佩。同时,从此事中亦能看出来属于徐特立的“怪”。他向来不在意人言,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徐特立积极响应湖南革命,成为长沙副议长、教育司科长等。可官场的黑暗带给徐特立无限“打击”,他不愿再留在那般“乌黑之处”,遂果断离去,继续投身教育事业,担任长沙师范校长。
亦是在那里,徐特立结识了求学的毛润之,并以渊博知识、高尚品德及进步思想赢得了毛润之的敬重和钦佩。
徐特立教学,不在乎“师长颜面”,不讲究“师长尊严”,他从来都是穿一双布鞋,徒步于城中行走,无论刮风下雨,无一日例外。
对徐特立来说,“教育”即是“改革人心”的手段,他把自己的全部钱财都拿出来贡献给教育,几年下来,明明是一校之长的他,竟然欠下六七百元的债款。
旁人不明白徐特立的“心”,嘲笑他是个傻子,给他起了个诨名唤“二镥锅”。唯有毛润之无比佩服徐特立这位老师,认为他“不怕牺牲、不在乎利益,是那些自诩聪明之人完全比不上的高洁之辈”。
1919年,一股留法勤工俭学的风潮刮入华夏,42岁的徐特立未在意自己的年岁,与年轻学生一样,报名参加了这项“活动”,成为年纪最长的留学生。
他在法国4年,一边打工赚钱,一边学习法语、考入巴黎大学读自然科学。回国后,徐特立成为长沙第一女师范学校的校长,逐渐扬名长沙教育界。
1927年,50岁的徐特立当选湖南教育科长及国民党长沙党部农工部长;同年,他再度展现“与众不同”的一面,在别人争着“脱离”中共时,毅然入党。
随后,徐特立加入南昌起义,担任师党代表;他想跟着贺龙上山打游击,又因病未能成行。党组织遂派徐特立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徐特立未有辜负组织期许,不只学会了俄语,而且通读马克思主义,与翟秋白等人共同研究汉语拉丁化拼音。
1930年,年过半百的徐特立历经辗转回到华夏,于当年年底风尘仆仆赶到中央苏区,同正在指挥第一次“反围剿”的毛润之、朱德等人见了面。毛润之和朱德热情迎接徐特立,非常高兴。
徐特立因此留在中央苏区继续担任教育职务。他非常赞同毛主席的“扫盲”观念,投入十二分精力帮助苏区人民开展“识字运动”。
徐特立说:“毛主席曾和我两次讨论如何教会‘文盲’写字,直至我们彻底找出解决方法才结束谈话。”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年近花甲的徐特立没有任何胆怯和畏惧,同董必武、谢觉哉等人以卫生部干部休养连成员的身份,毫不犹豫跟着队伍踏上“新征途”。
02,徐老头是老怪物:他愿意为中华民族与世界的和平继续奋斗
那一路的艰辛众所周知,但徐特立从未心生退意。他始终走在最前方,始终保持乐观开朗的态度,不断鼓舞着战士们。
有战士回忆说:“血战湘江以后,许多战士都因死伤严重而心情沉重,徐老见状,便直接跑到山坡的最顶端,挥着手臂向我们高喊。战士们看他如此,再也无法忍住心头激荡,亦纷纷跟着跑了上去高喊发泄。”
由于徐特立年纪大,战士们心疼他,故特意分配给他一匹马代步。可徐特立却很少骑乘,他主动把马匹让给伤重体弱的战士,自己则与大部分战士一样,坚持徒步行走。
待红军队伍抵达陕北,一路餐风饮露的徐特立愈加苍老,也愈加精神,看起来根本不像是一个60岁高龄老人该有的风貌。
1937年元月,毛主席在党组织一次会议中提出要破例为走完2万5千里长征的徐特立老人举办一次祝寿活动,鼓舞将士们的士气。
他给出具体的祝寿要求:一不许送礼或收礼,只准以信件和祝词来贺寿;二允许群众自行组织聚餐活动,但红军战士们的聚餐费用皆由自己负责……
朱德是第一个响应毛主席“号召”之人,他在徐特立寿辰前三天,专门给徐特立发来一封长长电报夸赞徐特立是一个“革命家、老党员、教育家”,说他“看穿了资本主义的西洋镜”,选择当一名“老怪物”,跑到“共产主义的营垒中”,坚持成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的老战士”。
朱德表示,从徐特立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精神:他的坚持和坚韧,他的乐观与勇敢,感染了许多悲观失望、想要掉队落伍的战士,让他们同样重燃“希望”,再度跟着徐特立一起“奔跑”起来。
“徐特立是革命模范,是推动革命历史车轮前进的人”,最后,朱德如是总结道。
毛主席也亲自给徐特立写了一份“信件”,他说:
“您20年前是我的先生,现在依旧是我的先生,未来肯定亦是我的先生;您在中共最艰难的时刻加入,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比某些青壮年更加积极学习新事物;别人以‘老、身体不行、精神不佳、艰难阻碍’等理由放弃革命,您却从不在乎。您时刻与群众待在一起,而有些人则以脱离群众为快乐;您以革命为第一、工作为第一、他人为第一,旁人偏偏只以风头、休息和自己为第一;您迎难而上,某些人一旦遇到责任即逃避……在这些方面,我均是佩服您的,愿意向您继续学习,亦希望全党同志都能视您为榜样。”
他让人把这封信连夜送到正在保安中央教育部工作的徐特立手中,令徐特立无比感动。
关于毛主席会组织这次“特殊祝寿”活动背后的目的,其实早就显而易见:
首先,彼时红军刚刚经历了漫长艰苦的长征,几乎人人都处于情绪紧绷后的松懈状态,毛主席希望用这样一次祝贺提醒大家勿要放松警惕,革命尚未完成,仍需努力和谨慎;
其次,徐特立的确是值得赞扬的对象,他展现了属于一位老红军的顽强生命力,能让世界看到中共崇尚的积极风貌;
第三,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亦是在告诉全世界,中共红军没有被长征“打倒”,依然活跃在华夏陕北。
事后,徐特立特别在延安发表了一篇名为《我的答词》的文章,告诉所有人,他会继续站在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为中华民族及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
可以说,徐特立确实是与毛主席“行走”在“同一条路”上的伙伴,他很清楚毛主席的用意,也愿意支持毛主席所为,心甘情愿当那个毛主席“推出去”的中共模范。
03,徐老是人民教育家:一场主人翁不在现场的祝寿活动
1940年,徐特立亲自创办了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并担任院长一职。
1947年,徐特立迈入古稀之年,毛主席再次号召中共战士们为徐特立庆祝70大寿。这一回,毛主席同样并非出自“私心”,而是“别有目的”。
《解放日报》“打响第一炮”,当先发表了一份贺信,称赞徐特立“代表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传统”,说他“始终热爱光明,百折不挠”,具有“不妥协、不动摇”的“大无畏精神”,让“懦夫、反动派”全都惧怕他对革命的“充沛热情”。
他的优良品质是“全党战士和全国人民皆该骄傲的存在”,理应发挥广大,成为全党同志及全国人民履行的“革命任务”。
紧接着,远在山西最前线的彭德怀亦发来一份难得的题字,称徐特立乃“人民的教育家”。同时,身处国统区和国外的教育界人士等也纷纷发来贺电。
徐特立寿辰当日,延安刚刚经历一场小雪,温暖的阳光撒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带来一片柔和光景。
中央相关部门把徐特立的寿辰庆祝会场设置在杨家岭的大会议室内,参加者有毛主席、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及各机关负责人,大家喜笑颜开、纷纷献上祝词,并观看了盛大热闹的演出。
《解放日报》也开设了特别报道专栏,尽可能详细地刊登了中央领导人为徐特立书写的贺词。
但奇怪的是,一整场贺寿活动下来,唯独不见真正的“主角”徐特立,那么徐特立又去了哪里?为什么不在现场?
原来,彼时的徐特立正身处山西吕梁,接受组织委派,亲自指导救灾工作。他听闻党中央要给自己再次庆祝寿辰的消息,依然没有露出什么“骄傲自满”,而是果断拒绝了党中央邀请他回延安的讯息,并表示“没有什么比救灾更重要”。
于徐特立来说,一贯与毛主席“心意相通”的他十分明白,毛主席这次为他祝寿的举动和10年前那次一样,仅仅是想借助这个机会来“实现”什么“其他的目的”。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那个时候的延安正面临着胡宗南部队的紧逼,战事非常严峻,几乎人人都处于不安情绪中。
毛主席想要利用给徐特立祝寿的活动来鼓舞、提高全党全军战士的斗志,令他们重新拾起昔日面对抗争的勇气和坚韧。
同时,毛主席也打算以盛大的庆祝活动来向敌人表示中共无畏、无惧的精神风貌,告诉敌人,中共的战士们是不会被轻易“打倒”的!
所以,中共为徐特立祝寿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全部超过祝寿本身,徐特立本人自然亦不会受到什么“牵连”和“指责”,因为人们清楚,毛主席会有此举绝非徐特立本人。
随后,党中央主动自延安撤离,转战到陕北等地区,继续领导全国军民向着胜利前行。
而徐特立则不顾古稀年老,为自己制定了一个20年学习、工作计划,当作晚年奋斗目标,依旧投身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中。1968年,这位一生不曾停歇的老战士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纵观徐特立的一生,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他的确是一位值得世人敬佩和效仿的杰出榜样:
他从来没有惧怕什么艰难险阻,视年龄为虚无,不服老、不服输,始终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奉献着属于他的光和热,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诲人不倦,是徐特立身为老师所坚守的师德;坚韧不拔,是徐特立作为革命老战士的优良品德。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人民的荣光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