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今日聚焦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志愿服务蓝皮书发布会顺利举行
2024-03-06 16:32:41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2024年3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志愿服务蓝皮书发布会,共同发布了《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发布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大楼415会议室以线下形式举行,分为新闻发布会和专题报告会两个部分:

 
  一、新闻发布会
 
  第一部分为“志愿服务蓝皮书:《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新闻发布会。
 
  该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任卫东主持,中央社会工作部五局副局长张其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张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童根兴分别致辞。
 
  作为本次会议的主持人,任卫东副院长首先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出席表示热烈欢迎,并提出希望此次发布会兼顾图书发布和学术研究,通过总结志愿服务的新经验和新发展,厘清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逻辑,为拓展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指导基层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张其胜副局长代表中央社会工作部五局,首先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举办本次研讨会特别是志愿服务蓝皮书发布表示热烈祝贺。随后,他充分肯定了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发挥志愿服务思想库、智囊团的优势作用。针对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张其胜副局长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作为主攻方向;二是聚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推进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立足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新阶段,探索党建引领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张翼院长代表主办方致辞,表达了对中央社会工作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全体与会专家学者,及其他合作伙伴的感谢。张翼院长首先对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提出把学雷锋时期的做好事放在现在的日常生活当中去,以及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此外,他特别提出志愿服务的现代化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第一是法制化,通过制度和法律规范志愿服务工作;第二是专业化,志愿服务的日常化需要依靠市场化;第三是社区化,条状志愿服务,将社区需求与志愿服务的供给之间进行匹配。通过理论的探索推动实践的创新,以详实的数据证明,推动中国志愿服务高质量、现代化发展。
 
  童根兴副总编辑提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非常重视志愿服务蓝皮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会全力配合志愿服务精神、经验、制度的积累和传播,并充分肯定了《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的编撰和出版。他表示,这本书的出版必将推动落实党中央的工作要求,对志愿服务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的完善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随后,本书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志愿服务研究室主任、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田丰对报告主要内容进行了汇报。
 
  二、专题报告会
 
  第二部分为志愿服务专题报告会。
 
  第二部分为志愿服务研究专题报告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的专家,和多位来自企事业单位的专家代表进行了专题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北京市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副会长莫于川发表了题为《十四五期间志愿服务法制建设及展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志愿服务法治发展路径分析》的专题报告,介绍了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法理要求和基本脉络,以及关于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法治发展的八个重要方面。他表示,志愿服务制度化、法制化任重道远,制定《志愿服务法》和配套立法建制,加强志愿服务的体系建设和法治保障,有助于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和基层社会治理获得更加系统内和稳健的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志愿服务新格局的形成。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黄晓星发表了题为《社区志愿服务的多元制度逻辑及特征》的精彩演讲。黄晓星教授的研究借助制度逻辑视角,探讨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制度环境,促进或制约社区志愿服务的制度逻辑,及其产生的影响。这些内容为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的融合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良警宇以《中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发展状况与新趋势》为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内容主要从政策措施和制度建设、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服务项目实施状况、文旅志愿服务研究、发展特点与问题、发展趋势六个方面展开。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旨在探索当代中国社会文旅融合的可能和实现路径。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河南(新乡)分中心执行主任魏雷东分享了河南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实施工作。他介绍到,中心在河南省领导的重视和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的协助下,围绕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这两大核心任务,建立了理论政策研究、实践事务指导、骨干队伍培训、项目成果推广、工作评估督导五项具体职能,未来还将继续整合资源,蓄力发展。
 
  张家港市文明办副主任王海燕发表了题为《深化“张闻明”行动推动志愿服务全民参与》的演讲,详细介绍了张家港市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地方志愿服务的经验做法,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了在张家港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几点体会。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运行管理部副总经理姜烨向参会者详细介绍了中国工商银行志愿服务的发展情况,并总结提炼了中国工商银行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上的几项核心优势,包括广覆盖的服务网络、多元化场景服务(近1.55万家网点)、立体式宣传展示渠道、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
 
  抖音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部员工公益负责人裴彦钦分享了字节跳动“跳跳糖”员工志愿服务的模式和案例。企业从产品、资源、制度、组织方面支持员工开展志愿服务,旨在打造一支字节跳动的志愿服务团队,在企业内、外部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在报告中,她还分享了许多有趣的案例,展示了字节跳动志愿者的热情和专业素养。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芦恒进行了题为《韩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的专题报告,为本次研讨会带来志愿服务发展的国际视角。芦教授指出,韩国志愿服务事业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蓬勃发展,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志愿服务精神逐渐成为韩国社会发展的风向标。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研究工作负责人、北京青年研究会副会长张佑辉发表了题为《志愿者与基金会一起成长——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志愿服务探索》的精彩演讲,从机构简介、总体思路、主要做法、品牌项目、调查研究和未来展望几个方面介绍宋庆龄基金会在志愿服务领域的工作模式和经验做法。
 
  会议最后,与会专家们就志愿服务皮书编纂过程中所涵盖的众多理论和实践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交流与研讨,他们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富有洞察力和前瞻性的观点,不仅为志愿服务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未来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引。
 
  报告内容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由总报告、分报告、部门报告、地区报告、企业报告、国际报告及基金组织报告组成。
 
  一、总报告系统总结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新发展,全面解读了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新目标、新任务、新使命,科学展望了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新作为、新担当、新方向。
 
  总报告指出,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意味着党和国家对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领导力度不断加强,必将引领志愿服务事业踏上新征程、再上新台阶。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要把握机构改革带来的发展际遇,牢牢掌握以下五个发力点:党建引领,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以人为本,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完善体系,构筑志愿服务工作新格局;加强保障,落实志愿者优待礼遇措施;科技支撑,助力志愿服务精细化发展。
 
  (参见《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p18~6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3月)
 
  二、分报告、部门报告、地区报告、企业报告、基金报告采取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层面考察志愿服务的开展情况,在案例分析中总结、提炼了志愿服务的基层工作模式,以大数据和实践案例全景式解读并总结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新经验、新态势、新进展。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分报告指出——新时代志愿服务发展进入制度化、常态化新阶段,中国志愿服务法律制度体系初步完善、新时代社区志愿服务成为社区治理的“核心力量”、新时代文旅志愿者队伍和项目数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新阶段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我国志愿服务法律制度建设大体历经了萌芽起步、高速发展、规范发展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已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法律制度在中央与地方层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迈入新时代,我国高度重视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多管齐下促使社区志愿服务进入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让社区志愿服务发挥着凝聚社会力量、开拓治理网络、解决主要矛盾的关键作用;我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在政策措施、制度建设、队伍发展、项目实施等方面逐步推进,特别是在文化场所服务、特殊群体关爱服务、边疆民族地区服务、文旅融合服务、数字文化服务以及机制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诸多具有创新价值和鲜明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品牌。
 
  (参见《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p89~14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3月)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指出——应急管理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正大力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总体来看,我国应急志愿服务在体系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及实战救援能力等方面积累了许多亮点做法与经验,并孵化了一系列品牌项目;在生态环境部和中央文明办等部门的指导推动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坚持“动员青年生态环境志愿者、探索建设生态文明+文明实践新模式、形成总队+分队+特色服务队多级组织体系、构建基地+志愿者+活动志愿服务全链条、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特色实践路径,推动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中国博物馆的志愿者队伍也日益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近10年来更是呈现持续增加趋势,且志愿服务范围已经涉及博物馆的各个方面业务工作。
 
  (参见《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p99~14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3月)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指出——各地区纷纷响应号召,河南省、天津市、山东省、海南省、张家港市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支持下,河南省志愿服务事业进屋快速增长和发展期,志愿服务队伍力量走向聚合与团结,志愿服务项目朝着精准化、便利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天津市志愿服务经过开创兴起、探索成长、拓展丰富和创新提升四个阶段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正在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山东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牵引,逐步健全党领共治体制机制、建立立体多元志愿服务队伍体系、赋能阵地建设、打造项目品牌矩阵,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项目化、常态化、长效化,着力打造了“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青年志愿服务等项目品牌体系,积极探索了“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新模式;海南省进一步推动“平战结合”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向常态化志愿服务过渡的“海南路径”,形成了制度化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平台化的志愿服务阵地建设、专业化的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品牌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开发、持续化的志愿服务激励保障的实践经验;在构建运行体系,建设功能阵地,架构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志愿服务队伍,打造活动项目以及健全保障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参见《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p167~27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3月)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指出——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志愿服务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企业逐渐成为志愿服务行动的重要主体之一。中国工商银行志愿服务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统一品牌,联络、团结、引导和凝聚全行青年志愿者共同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创设以“两平台两项目”为依托的立体化志愿服务体系、打造专业化年轻化工行志愿服务队伍、依托工行驿站打造志愿服务主阵地;字节跳动则将志愿服务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依托公司的人力与技术资源优势发展企业志愿服务,使其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方式之一。
 
  (参见《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p275~32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3月)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指出——基金组织在志愿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多年来,宋庆龄基金会秉承宋庆龄先生“永远和党在一起”的信念和“缔造未来”的理念,践行“和平·统一·未来”宗旨,努力成为拓展民间外交的重要平台、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桥梁、发展青少年事业的重要力量、促进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团体,着眼未来,宋基会将持续推动青少年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参见《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p402~4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3月)
 
  三、国际报告对英国、德国和韩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描,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发展开拓了国际视野。
 
  英国(英格兰)政府着力促进志愿者组织、社区组织或公民个人之间的合作,将权力下放其中并减少干预;苏格兰政府直接参与志愿服务有关活动,政府和志愿活动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威尔士政府与志愿服务之间的关系与行政部门被赋予的宪法权力关系密切,但志愿者组织情况并不稳定;北爱尔兰情况特殊,志愿服务起到的作用有限的问题仍然存在,政府和各组织的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对我国志愿服务在定期调研,深入了解,及时调整等方面有所启示。
 
  德国志愿服务组织稳定发展,个人的志愿参与率基本保持在40%左右。德国志愿服务经验对中国志愿服务在政府主导引领、扩大志愿服务领域、建立专业化教育培训体系、开展低耗时短期化志愿服务活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韩国志愿服务制度通过制定一系列重量级法律法规,立足于较为完善的志愿服务法律基础和制度建设,基于各类志愿服务机构组织形成较为坚实的中央至地方的志愿服务运行体系。启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系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夯实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培育多元化志愿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动员功能;形成党建引领下的跨领域合作联动机制。
 
  (参见《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2023)》p326~4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3月)
 
  此次发布会兼顾图书发布和学术研究,适时总结了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新经验和新发展,厘清了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逻辑,有利于拓展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指导基层工作、推动学术研究。
 
  书籍推荐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