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不久前,“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公布,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10月15日,教育部对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青少年健康离不开身心的全面发展。面对日益增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家庭与医疗机构如何携手,为青少年的“美丽心灵”构筑起防护屏障?
总是情绪低落,是病了吗
小宇是一名高中生,学习成绩一般,最近一段时间情绪低落,时不时还会发脾气。父母双方都忙于工作,没把小宇这些情况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小宇突然抱怨一上学就头疼,后经医生诊断为抑郁,需要休学并进行药物治疗。小宇的父母懵了,怎么到了要休学的地步?
“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很常见,我们经常会质疑学生到底是真的抑郁了还是逃避学习的借口。特别是因此不能参加中考、高考的案例也很多,作为老师难免为之惋惜。”青岛启元学校专职心理教师郭凤说。
抑郁情绪都是抑郁症吗,究竟医学层面是如何界定的?
“青少年的抑郁症诊断标准、诊断体系与成人是一样的,不过由于青少年身体和大脑均处在快速发育的阶段,有时症状不像成年人那么典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主任何凡介绍,诊断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病史的采集,一般是从养育者那里了解孩子的主要症状及发育状况,然后进行精神检查,了解孩子的认知、情感及行为等心理过程。同时进行必要的心理评估,包括自评量表、他评量表,以此来综合判断孩子是否患有抑郁症。
“每一种疾病都有自己的症状,抑郁症也不例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曲珊说,“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有三个,一是情绪的低落,二是兴趣的减退,三是体力精力的下降;附加症状是通常会在抑郁症患者身上出现的情况,如自我评价低、对未来无望、自责自罪、食欲异常、睡眠障碍等。我们诊断抑郁症的一个基本底线是有两条核心症状和两条附加症状,而如果是三条核心症状加上附加症状,那就是重度抑郁的表现了。”
“上述症状,如果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并且持续两周以上,我们就可以做出抑郁症的判断。”曲珊说,“很多人今天情绪不好,明天情绪转好,不管当时有多严重,都不能称为抑郁症。”
可见,在医学层面,抑郁症的诊断比较严格。近来热议的“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24.6%”说法,来源于《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这其中已明确写出调查数据来自最近一周内抑郁症状出现的频率,这里面的抑郁只能定义为一种抑郁情绪或抑郁状态,并不能准确判断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
少年的烦恼,并非胡思乱想
“最近,一个高三的学生经常找我谈心,说失眠折磨了她很久,有时还会幻听,怕家人担心一直没敢告诉家长。直到好朋友相劝,才鼓起勇气去医院检查,诊断确实心理有些问题。”提到自己接触过的一个案例,郭凤说,“自我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成年人的关注程度都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状态。”
目前,青少年精神障碍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可以明确的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情况是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何凡介绍:“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如一些精神障碍会有家族聚集的情况,还有神经内分泌的异常等,有研究表明炎症相关因子与抑郁障碍也存在相关性。”
“其中有抑郁症或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其患有抑郁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到4倍。”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张财溢说。
生物学因素一般是很难预见的,而环境因素是相对容易观察和干扰的对象,其中最直接的是家庭环境。“一些家庭存在不当的养育方式,比如过度溺爱、放任型养育,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都可以代劳或者放任,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我照料能力差,缺乏同理心等问题。在集体环境中,遇到挫折后不知如何处理,容易出现社交困难,体验更多的负面情绪;有些家庭还存在对孩子的虐待和忽视,包括身体、情感等多个方面,孩子缺乏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现在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各种兴趣班占用孩子休息时间,甚至占用了他们的睡眠时间,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何凡解释道,“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赖于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不健康,如父母婚姻关系不稳定、亲子关系不和谐、师生关系不良、校园霸凌等,都是诱发青少年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高危因素。”
“此外还包括青春期的一些独有因素,如性激素波动、青春期自我评价偏低、自我认知的混乱和不稳定等。”张财溢说。
青少年尚处在稳定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也容易受周围环境中消极价值观的错误引导。
“一个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的女生经常跟自己的同桌讲学习很累,爸妈不理解自己,生活不快乐等,结果她的同桌也开始有了类似情绪。”郭凤说,“这当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说明了具有相同特质和生活背景的青少年容易抱团取暖,个性不够独立的学生也常常容易卷入到别人的故事中。”
出现问题既不能忽视,也不必夸张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青少年心理健康门诊,每年接诊量近5000人,其中六成是初中生,三成是高中生。“孩子们的心理疾病以抑郁症为主,还有焦虑症、强迫症以及学习障碍、人际关系障碍问题。”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何蕊芳说。
何蕊芳介绍,青少年面临学业、升学与交友等方面的压力,但是正值青春期的他们,身心都处在不稳定状态,时常感到彷徨和迷茫,而父母对这一变化没有充足准备,难免无意识地打压孩子的负面情绪,导致青少年心理压力增加。
“一部分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出了问题,甚至会主动要求家长带自己去找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寻求帮助。也有一部分孩子初期意识到自己可能出了些问题,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直至逐渐失去自知力,出现了社会功能损害,这才引发家长、老师的关注。”何凡说。
“过来咨询的学生,主要是担心自己的心理问题会给父母造成负担,也担心自己的求助行为会被老师和同学另眼相待,这种‘病耻感’让他们不能及时寻求帮助。”郭凤说,“与之相反的是过度炫耀,有的学生在公共场所毫不避讳地谈论自己得了抑郁症,甚至会在朋友圈晒自己的诊断报告,这体现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
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认知,不重视仍占大多数。
“能够早期发现孩子心理问题的父母并不多,大部分父母更多关注孩子的社会功能,如孩子的学业有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对于孩子的焦虑,烦躁,发脾气等情绪变化,很多父母会理解为孩子可能到了青春叛逆期,等青春期过去自然就好了。”何凡告诉记者,有些经过病史采集、精神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确诊孩子为抑郁症后,还有家长认为孩子是为了逃学而装病的。
当前,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在曲珊看来,这种重视还欠缺一些客观理智。
“现在有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过度化的倾向,有点风吹草动就给孩子扣上有心理疾病的帽子。也有人觉得可以不用看大夫,自己在家里调整就好了,这都是非常不好的现象。”曲珊说。
曲珊告诉记者,抑郁障碍也分轻重,轻症病人不能过早地扣上重度抑郁的帽子,即使是重度抑郁也是可以治疗的,而且能治疗得很好,最重要的是及时向心理、精神医生求助。
帮助孩子远离负面情绪,防患于未然
近几年,在国家倡导全社会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背景下,到专业机构咨询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和家长也逐渐多了起来。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青少年的自我保健意识有了加强,家长也有了更科学的态度。”曲珊说。
那么抑郁问题,应如何治疗?
“如果是轻度抑郁症,在心理治疗资源可获得的前提下,首选心理治疗为主,持续3个月再进行评估,如果是中度及以上,要以药物治疗为基础,并辅以心理治疗,需要综合干预来帮助孩子尽快恢复其社会功能。”何凡介绍。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需要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有时还要辅以饮食、运动、光照等治疗,比较严重的需进行物理治疗。”张财溢说。
比起治疗,帮助青少年摆脱日常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才能防患于未然。
“现实环境中或多或少都有压力,包括学习、生活、社交等各个方面,作为家长,首先要允许青少年出现负面情绪,发觉孩子有负面情绪后,避免慌张,甚至抱怨。父母最应该做的,首先要接纳、理解孩子的各种情绪,并帮助孩子寻找负面情绪的来源,帮助孩子解决引起负面情绪的压力源。同时鼓励孩子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增强情绪调节能力。”何凡说,“青少年自身对负面情绪、压力的认识和解决能力不足,需要由父母、老师等参与和帮助。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调节负面情绪、缓解压力的能力。”
“从学校视角看,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的科普工作,同时,多组织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主题活动,营造阳光向上的校园氛围,也要制定详细的危机干预流程,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事件要立刻按照流程开展工作。”郭凤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20年起,甘肃省精神卫生中心与兰州市教育局合作,在兰州市中小学构建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体系,组建心理危机专家团队,帮助青少年及时化解心理危机。兰州市多家学校还加入甘肃省精神卫生专科校园联盟,让遇到心理障碍的学生,享受专业医疗机构绿色就医通道,同时心理医生通过举办专题培训,促使更多家长、教师掌握心理危机应对策略。
不少心理专家认为,帮助青少年塑造“美丽心灵”正迎来更多良好外部环境。其中,“三孩政策”的放开,会让更多独生子女有家庭玩伴,这有助于锻炼孩子的综合能力;而“双减”政策的出台,能够减轻青少年负担,更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