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大画幅摄影”教育开拓者冯建国:用独特视角记录时代
2019-09-29 13:10:16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和很多同名的人一样,海南琼海人冯建国出生在国庆节前后。

  1963年,这个叫“建国”的孩子满周岁的农历生日恰好在10月1日。父母觉得,这就是缘分。如果在那时告诉这对夫妻,这个出生在中国最南边省份小镇的孩子,将会顺着时代潮流一路北上,走出国门,然后凭着一腔热爱,走遍祖国戈壁高原,名山大川,胡同小巷,走上最高学术殿堂讲台……听起来大概就像天方夜谭。

  但这确实发生了。

  1980年,18岁的冯建国考入广东省广播电视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广东省电视台工作,也因此见证了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发展。怀揣对摄影的梦想,1988年,他毅然放下稳定的工作,前往日本求学。此后十一年,半工半读钻研摄影艺术。

  1999年,冯建国回国,在北京从事摄影教学,成为第一个将国外学院派“大画幅摄影”教程带回国内,把高品质黑白摄影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传播给中国摄影界的人。

冯建国。

  这位中国大画幅摄影实践与教育的开拓者,在高校讲台上一站就是20年。今天的他,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依然在传道授业。

  为摄影放弃稳定工作异国求学

  1980年,18岁的冯建国拿着录取通知书,背着行囊乘船跨过大海,来到陌生的大城市广州。从广东省广播电视学校新闻采编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广东电视台社教部,在节目制作岗位上工作了六年。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是几十元,爱好摄影的他为了买一台尼康入门级相机,攒了整整两年的工资。

  冯建国回忆,能在广东有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他被不少人羡慕。但他跟当年无数青年一样,从逐渐打开的国门看到另一种可能。

  1988年,怀揣摄影梦想的他独自求学东京,学习日语,自己摸索着租房、找工作,一切从零开始。他先是读了两年日语学校、两年摄影专科学校广告专业,接着是四年摄影本科,以及两年硕士研究生, 一口气苦读十年。

  身在异国,冯建国却一直挂念着祖国的名山大川、人文历史。他将丝绸之路定为研究生毕业创作的主题。

  1996年暑假,他扛着从学校借来的几十斤重的大画幅相机设备,去了向往多年的新疆,租一辆越野车,从北疆的喀纳斯、魔鬼城,到吐鲁番盆地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再到南疆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库车的大巴扎,一直沿着西域丝绸之路开到帕米尔高原,寻访塔什库尔干的石头城遗址。

  耗时一个月,走了上万公里,拍摄古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遗迹、戈壁沙漠、湖泊与雷云,还有民族风情的大巴扎、葡萄架下的茶馆、高原牧场等人与自然间既有强烈对比、又有和谐交融的西部景象。

  1999年,冯建国在东京入职半年多的单位在日本泡沫经济中破产。他决定回国,继续将镜头对准祖国的河山和百姓。

  将“大画幅摄影”教育引入国内高校

  从西域丝绸之路到青藏高原,从北京的胡同到黄山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冯建国用镜头记录祖国山河。作为一名在高校讲台上深耕20年的教师,冯建国也见证了中国摄影的巨大变化。他说,新世纪以来,摄影在中国有了长足发展,从“奢侈品”走向百姓日常生活,在实用摄影之外,影像的艺术市场也在逐渐成长。

1999年冯建国在西藏阿里拍摄。

  冯建国回忆,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买得起专业级相机的人不多,摄影发烧友也很少。那时提起摄影,大家想到的除了照相馆,可能就是新闻报道图片。摄影作为一门艺术,摄影作品以及摄影专业画廊的概念对国人来说还十分陌生。

  世纪之交,冯建国成为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师时,偌大的北京,还找不到大画幅摄影以及高品质黑白摄影的胶片和相关的冲洗、制作设备和材料。

2005年拍摄的青海佛学院的小学员。

  从拍摄、冲洗、制作、装裱、展览、销售、长久保持处理,再到收藏,高品质黑白摄影作品拥有一整套独立而完整的制作工艺流程以及画廊商业运作体系。冯建国通过一次次讲座、一届届授课,和朋友创办专业画廊、策划摄影大师原作展览等,将大画幅摄影及高品质黑白摄影的制作流程和理念,介绍给中国摄影界。

  冯建国说,与大部分人理解的实用摄影不同,大画幅摄影是专业性、技术性要求比较高的摄影创作技法之一,它以其宽阔的视域、精致的描写、细腻的影调层次,往往能呈现出超越于我们肉眼所见的“另一个世界”。

2007年7月在西藏阿里古格王朝遗址拍摄。

  大画幅摄影的创作过程也充满仪式感。摄影家将几十斤重的设备扛到现场,架起相机、构思画面、调整镜头焦距、对焦、装上滤镜、选择胶片、计算曝光、最终按下快门,让瞬间凝固在底片上。然后进行完整精细的暗房冲洗处理和放大制作、后期装裱。

  在这期间,显影、定影、放大制作,曝光遮挡环节中每一分一秒的把控差距,都会对最终影像效果有直接影响。如何选用合适的冲洗方式和材料也非常重要,这种崭新的能够充分体现摄影的本体语言、材料美学的摄影创作方式,为那时的中国摄影界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技术手段,也是一种新的创作理念。

  冯建国说,人们收入逐渐提高后,对生活的追求,对摄影艺术的认知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照相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尽管大画幅摄影还是小众艺术,但这种在20年前因为造价昂贵,在如今因为慢节奏而略显“奢侈”的事物,能够在一部分人群中被了解、被讨论、被欣赏,他感慨万千。

  为时代留下影像记录

  作为摄影家,冯建国一直关注人与自然、历史与文化的关系。他说,希望用摄影为自己身处的时代留下一份影像遗产。

2009年9月,在川藏公路边拍摄朝圣者肖像。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国外求学的冯建国,就开始用镜头记录下西域丝绸之路风貌。1999年,冯建国参加一个摄影团队,从昆明出发,前往西藏。他和其他旅客乘坐改装中巴,在崎岖不平的土路上前行,有时路断了要下车搬石头填路,有时要从河道里淌过,一天往往走不了多少公里。

  此后十余年,几乎每年寒暑假,他都背着几十斤的大画幅摄影设备行走在高原。在与生活在高原的人们接触中,冯建国愈加感受到他们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他们质朴、善良,有一股对大自然怀有的深深敬畏、对生命轮回虔诚信仰的精神力量。”冯建国说。

  2007至2010年,他探访各个地区村落,拍摄了数百张人物肖像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