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流传400年!探寻廉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角傩戏!
2020-12-07 18:59:53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咚锵,咚锵,咚咚锵锵,咚咚锵锵……12月1日,茂名化州白石冼太纪念馆热闹非凡,来自邻近村庄的两百余人正聚集于此,欣赏廉江石角傩戏艺术团带来的视听盛宴。十余名演员身着艳丽的戏服,或头戴面具、或浓妆艳抹,伴着唢呐、锣、鼓、二胡等乐声,迈着轻曼的步子,轻轻晃着脑袋,如一条长龙般绕着场子转了起来。

 
一转眼,这长龙化成了几团变幻的彩云,你轻轻一拳,我反手一棍,嬉戏打闹如小儿,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石角傩戏经典曲目《闹元宵》《八仙贺寿》等在这里接连上演,观众中不时爆发阵阵喝彩。据悉,为了庆丰收,石角傩戏艺术团的成员将在此地进行为期四天的表演,同时为邻近的傩戏爱好者进行培训。
 
400年岭南傩文化“活化石”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古老的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戏剧形态,广泛流传于湖南、贵州、安徽等地。而在众多傩戏分类中,廉江石角傩戏独树一帜,是廉江璀璨非遗文化的一大代表。2012年,廉江石角傩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石角傩戏起源于明末,距今约有400年历史。据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重修刘傅氏族谱记载:“暹号玉侖,……明崇祯壬午年(公元1642年),公上京考国子监,清兵陷京城,公偶见书卷散在地,用巾包回,南逃。回家开视之乃经忏之书。尔后潜心研习,后感悟本土祭祀仪式,始创傩戏。”
 
石角镇地处雷州半岛北部,与古高州府、雷州府文化一脉相承。石角傩戏在当地广为流传的傩祭、傩舞、傩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是原始宗教祭祀文化的保留产物,流行于以石角镇为中心的粤桂边陲讲“(亻+厓)话”地区,包括石角镇及周边的12个乡镇,茂名化州市以及广西陆川、博白等县,辐射面积约3800平方公里,覆盖人口约500万。
 
在岭南地区的一众传统戏曲中,石角傩戏称得上是最原汁原味的。由于石角地处偏远,且石角傩戏的传授依托傩师个人,特殊的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使其得以保存古朴自然的原始形态。石角傩戏反映了古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岭南傩文化的“活化石”,对研究古代宗教、传统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大有裨益。
 
当石角傩戏表演开始时,人们仿佛穿越时空,跟历史撞了个满怀。
 
“人、鬼、神”同台表演
 
“石角傩戏最大的特点是集‘人、鬼、神’于同一台表演,同时结合我们廉江的特色,用客家话来表演,本地乡亲一听就懂。”石角傩戏艺术研究会秘书长刘傅广富自豪地说。
 
石角傩戏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诸多层面,演出剧目也较为丰富,目前流传下来的共有100多个剧本,其中还存有少量明末手抄本。根据表演样式,石角傩戏可分为文坛戏、武坛戏、文武坛戏三大类。
 
在发展的过程中,石角傩戏融会本地的“(亻+厓)歌”,吸收礼佛歌吟诵说唱的特长,边舞边说边唱,逐渐形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戏曲文化。低沉柔和的唱腔,如山溪流水,轻轻地诉说着历史的回响。
 
而值得一提的,还有石角傩戏的面具。造型夸张鲜明、色彩厚重斑驳,一个石角傩戏的面具,便道尽了角色的内涵。今年76岁的高承忠是石角傩戏第四十四代传承人,也是石角傩戏艺术团创始人,戏龄将近40年。在石角傩戏传承基地,高承忠展示了几个造型独特的面具:“这些都是石角傩戏独有的面具,都是用本地的樟木雕刻而成,最古老的是从明朝流传下来的,至今已将近四百年。”
 
令高承忠骄傲的不仅是保存完好的文物,还有石角镇渐渐活跃的傩戏文化氛围。“这些年来,镇上的傩戏氛围越来越好,也有不少年轻人主动找到艺术团来学习,现在整个艺术团有将近70人。”高承忠说。
 
25岁的黄贤章便是高承忠口中的年轻人之一,他学习傩戏将近8年。尽管身在外地打工,但每逢傩戏团有演出、培训,他总是立即请假回来。有了热爱傩戏的人,古老的技艺便有了传承的希望。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