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贵州省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在脱贫摘帽后,贵州省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产业发展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培养乡村人才则是发展产业振兴的重要基石。
2021年9月,度小满携手友成基金会发起的“乡村振兴·领航员人才培养计划”在贵州省雷山县落地,以50多名县域产业带头人、合作社负责人、返乡青年作为培训对象,通过知识、技能、资金、渠道等维度综合提升乡村振兴带头人能力,解决乡村人才培养痛点。培训结束后,“小满助力计划”免息贷款接力,为带头人扩大产业规模提供资金支持。
越来越多的企业依托自身优势加入到乡村振兴中来,从“助农”到“领航”,从人才到资金,多方位深度助力西部乡村振兴开启新篇章。
年轻人回乡创业有帮手,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不返贫”
春节前夕,新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其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这一战略定位突出。要实现“脱贫不返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3岁的杨胜明在乡村振兴的号召下,辞去广州的工作回乡创业,他回到贵州雷山县西江脚尧村,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去年9月,杨胜明报名参加了“乡村振兴·领航员人才培养计划”,学习了产业规划、创业技能、经营管理等三类十几门课程。
“有三大收获,一是整个培训团队的执行力和默契度特别好,这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们的团队也应该是这个样子;二是通过培训,我前期准备的团队管理计划可以逐步实施;最大的收获是,培训结束后,对我们这些学员的项目进行线下孵化指导。”杨胜明说到。
2021年下半年杨胜明申请到了度小满“小满助力计划”公益助农免息贷款,用这10万元的免息贷款,杨胜明准备拓展茶旅融合的生意,并计划把苗族的腊肉、腊肠等特产和本地的糟辣、菌包等农特产进行包装融合,实现产品化和品牌化。去年10月,合作社的销售额提前实现了较2020年翻番的目标。
产业发展让年轻人重新扎根家乡,也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生机力量。
35岁的李晓明同样是雷山县回乡青年大军中的一员。他放弃高薪工作,回乡做起村官,并带着全村人一起走上了产业致富的道路。
在“乡村振兴·领航员人才培养计划”培训班里,李晓明得到了技术、生产、销售、金融等多方面的培训指导。他也申请到“小满助力计划”20万元的公益助农免息贷款,用于扩大羊肚菌的养殖规模。
有了资金支持,李晓明更有了十足的干劲。“未来我不仅要带动身边的人致富,还要让更多的朋友吃到我们村的山珍美味,把我们的纯净蜂蜜和羊肚菌打造成品牌。”他说。
“农村创业大有可为”不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政府的引导,企业的加入,从政策、人才培养、资金帮扶等多方位为回乡青年创业提供了助力。
从先富到共富,新农人“带头”效应显著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从养蜂到养羊肚菌,回乡创业的李晓明用自己的行动真正践行了乡村振兴“带头人”的身份。
老百姓担心没销路,他就成立了销售合作社,帮村民拓展销路。通过养蜂,李晓明带动村内12名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实现增收2.4万元,再加上羊肚菌,2021年村里的收入实现小翻番。
苗医传承人杨慧和经营茶园的余鲜同样是领航员计划的学员,她们也申请到了免息助农贷款用于扩大产业规模。
申请到助农免息贷款后,杨慧正在改建自己的线下医馆。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业经验,带动更多的乡村妈妈们加入苗医文化的传承事业,也帮助她们过上更为富足和充实的生活。
在雷山县和父母一起创办产业加工企业的余鲜辛勤创业多年,她还自学茶艺,拥有贵州省技术能手、致富带头人、新农人、国家二级茶艺师、国家三级评茶员等多个头衔。
一个企业做好了,可以从种植到加工带动当地更多人奔向致富。余鲜每年都和当地的种植大户、合作社、以及零散的农户签定采购合同,聘请农户管护茶园,定期为农户做培训,旺季的时候用工接近150人。
目前,不仅仅在贵州落地,“小满助力计划”公益助农免息贷款项目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市的近200个行政村,间接辐射超15万农户,有力带动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农户脱贫和持续增加收入。
三年多以来,“小满助力计划”创新摸索,建立并完善了“致富带头人+普通农户+建卡贫困户+农业合作社成员+家庭农场主+农企联盟成员”贷款扶持模式,通过帮扶乡村龙头企业和致富带头人,带动当地农户就业创收。在激发农户内生动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产业优势,探索出“一带多,多带广”的区域产业振兴新模式。
未来三年,“小满助力计划”将继续推出每年1亿元免息贷款,助力乡村振兴,精准帮扶有产业带动作用的县域小微、村域小微,不断扩大项目的辐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