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已经成为金融科技转型发展的关键词。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加强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数字绿色金融,运用科技手段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着力提升金融服务绿色产业的覆盖面和精准度,助力实体经济的绿色转型和低碳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未来,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将更加突出“绿色”二字。据《金融时报》记者观察,当前,金融科技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银行等在业务开展中更加注重普惠和绿色。一方面,发力数字科技创新运用,降低能耗和成本;另一方面,基于自身特色与优势,积极打造多元绿色产品和服务,寻找转型发展突破口。
践行ESG发展理念
当前,金融科技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在科研投入、前沿技术探索等领域持续发力,践行ESG发展理念,以科技力量助力自身及其他合作伙伴实现节能减排。
《金融时报》记者获悉,陆金所控股已于2021年正式设立绿色金融办公室,规划绿色金融有关举措的推进和开展,结合自身业务制定“科技赋能助力金融机构节能减排”“绿色产品引入”“募资支持绿色项目”等三大绿色金融业务方向。
陆金所控股有关负责人介绍称,陆金所将通过模块化、可定制的“财富云”解决方案和创新工具,对行业输出科技支持,助力投资流程无纸化、金融业务线上化,从而减少金融机构线下网点业务办理流量,降低机构端系统维护成本,实现节能减排、绿色运营。
而针对不同消费场景和不同客户的信贷需求,有的消费金融公司为用户提供了全线上、免抵押的普惠消费信贷服务,已全面覆盖购物、旅游、装修等众多消费场景,业务覆盖全国各地,同时也为自动化绿色金融运营奠定了基础;有的消费金融公司基于商业共赢原则,建立了以智能消费信贷、风控云服务为重点的多元化、生态化业务体系,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了基于AI矩阵的智能信用消费生态,以推动区域绿色金融的创新与金融科技集聚发展。
开发多元绿色产品
金融科技公司作为数字化金融发展的排头兵,以科技创新为支点,打造绿色产品和服务是其践行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据《金融时报》记者了解,业内有公司通过打造多元化绿色产品,通过内外部联动和资源整合,使得金融服务更加低碳,也更有温度。
在产品方面,陆金所控股积极探索绿色金融项目,比如,引入绿色基金,并有针对性地引入ESG相关公募产品以及底层资产,投资绿色金融、节能减排领域的其他净值型产品,全方位支持污水处理、城市绿化、新能源、旅游文创等符合ESG内涵的产业。
互联网银行也在积极布局绿色金融业务。例如,某互联网银行严控向“两高一剩”行业授信,将资金重点引向绿色企业;还有互联网银行尝试通过自身构建的数智化绿色评级系统,通过持续迭代和优化,自动完成对小微主体的绿色认定,进而完成相关绿色贷款的审批,提高服务效率。
相关人士介绍称,互联网银行通过广泛的数据采集,可以得到经商户授权的低碳经营行为数据,比如商户销售绿色电器、使用电子发票、得到政府绿色认定等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再结合商户经营风险情况,最终形成对企业主体的绿色评级。凭借绿色评级,小微企业主体可以在互联网银行获得优惠的贷款利率。
注重数据安全保护
不难发现,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推进业务绿色低碳化发展,其重要表现是业务流程的无纸化、线上化和自动化,而在以高度线上化方式展开业务的过程中,如何完善风控、实现合规高效的科技创新同样不可或缺。
在合规范围内合理使用数据,成为多家金融科技机构重点关注的问题。《规划》明确提及“做好数据安全保护”。有业内人士坦言,金融机构在为借款人提供授信时,所需要的风控模型包含着大量数据。比如,单一借款人数据往往包含6000多个预测变量、1000多个关键变量,其中,大量变量数据为信贷和金融数据;另外还有消费和行为数据,如房产、车辆、保险、收入等信息。机构从多个角度多维数据综合评估,才能为借款人提供合适额度和服务。
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在深挖数据综合应用场景时,离不开对数据的大量使用,但数据的收集使用需要确保用户充分知情,必须在明确授权前提下规范开展,从而避免数据过度收集、误用和滥用。
此外,用户线上账户安全、资金交易安全也需要机构重点守护。对此,陆金所控股推出了“巡检机器人”项目,主要基于OCR和图像识别能力,模拟专业的人工操作,在全站多级页面与资金交易全流程的各个场景进行点击、识别、检查等巡检操作。在实践中,能够完成APP页面自动化巡检监控,7×24小时不间断检查APP交易、营销活动、账户安全等核心功能流程,前置发现和快速定位APP内的各类问题,多角度守卫用户的资金与交易安全,提升消费者体验。据悉,“巡检机器人”上线一年来,陆金所控股财富管理业务的客户投诉量同比下降幅度超50%。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