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产业  
余同元:明清长城文化带演变的空间表征与表征空间 明清长城的起止点是哪里
2022-06-04 19:11:33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余同元:明清长城文化带演变的空间表征与表征空间

2022年5月15日下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建所40周年“校友讲堂”第六期在腾讯会议上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了2005年博士毕业于本所的余同元教授,讲座主题为“明清长城文化带演变的空间表征与表征空间”。

 
讲座伊始,余同元教授表达了自己对此次“校友讲堂”邀请的感谢,并回忆了自己在所里读书的故事,谈及本次讲座的主题,余同元教授提到此次的分享是自己过去几十年该有关专题学术研究的一个系统性思考与总结。首先,关于“长城文化带”的释名,余同元教授指出长城两边农牧社会文化的二元一体化,首先发生在两个世界的交接地带,在这里,农牧民族发生频繁交往,游牧人口的南移,农耕人口的北迁,农牧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逐步实现。在这漫长的地带上,农牧人口迭移形成了过渡性的半农半牧带,便是中国历代版图上长期存在的特殊区域,因其以长城为核心标志,所以称为“长城文化带”。每个朝代长城的修筑,都标志着一条特殊文化带兴起,也都是长城文化带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每个阶段长城文化带的演变,都体现了长城地带经济文化发展的时代特点和历史规律,并揭示了其同内地政治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明清长城文化带演变,充分体现了长城地带“空间生产”过程中,“空间实践”如何走向“空间表征”再怎样走向“表征空间”的历史过程。
 
对于研究长城文化带演变的意义,余同元教授强调中国长城文化资源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是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文化景观。研究长城文化带保护与开发问题,需要历史地理学做出成绩。
 
就讲座主题“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的释名,余同元教授参考了国学者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即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三个层面,对应于物质的、精神的和社会(生活)的三元空间,构建多维空间论。即: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s,实际的感知的物质空间运动)、空间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构想的精神空间再现)、表征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整合前两项的再现空间)。用多元空间互动机制论取代地理环境决定论,体现空间与生产的自然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三重属性统一。自物理-地理空间,到政治-经济空间,再到文化-心理空间,构成空间社会化(即自然人化)与社会空间化(即人化自然)互动,不仅决定空间演变,而且还影响其演变方向——从感知空间到构想空间再到生活空间,走向多元空间统一。
 
接着,余同元教授从“空间实践:长城文化带形成”“空间表征:长城文化带演变”“表征空间:边疆内地一体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明清长城文化带历史变迁怎样体现长城区域带“空间生产”过程中,“空间实践”到“空间表征”再到“表征空间”的具体演化过程。
 
明清长城的起止点是哪里
 
明长城的起止点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祁连山东麓甘肃嘉峪关。
 
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百五十六个县域,总长度8851.8公里。
 
明清长城建设的意义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明长城用材与秦长城相似,而区别于汉长城、清长城。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
 
“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涞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明长城属于明太祖所设的北方三道防线的最后一道。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