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格调高雅 清新自然——走近著名画家董永高
2020-07-26 08:01:17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董永高,号天山墨人,斋号墨人居,著名书画家,生于1965年11月,甘肃武威市人,毕业于新疆奎屯教育学院,进修于中和书院。其作品师法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人,作品气韵生动,画风独特,自成一格。现任国家一级书法师,世界教科文组织专家,中国名家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画师,中国画协会员,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高级书画师,博学会员,中和书法艺术家,东方书画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会员研究员。

其作品相继被俄罗斯国家艺术馆收藏,作品208米被北京奥组委收藏,曾获“自治区先进教师”,获“世纪精英中国书画大赛”金奖,“中和灯塔杯”金奖,“2005国际金秋大赛”金奖,中国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书画艺术银奖,首届翰墨养生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金奖,被国际中华文化艺术协会授予“杰出荣誉功勋会员”,被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授予“百名中国书画名家”,被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杰出文化名人”,被中国文艺家创作协会授予“中国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被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民族书画艺术家500强”,被国际中华文化艺术协会授予“优秀中华文艺奖”,被中国国际亚洲新闻社授予“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书画艺术金奖”,被中华艺术学会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被国际中华人才专家协会授予“中华当代文化名人”等荣誉称号等。

作为当代著名书画家,董永高先生有着扎实的笔墨功底。他自幼喜欢书画,几十年来恪勤笔耕,临池不缀,他的绘画内师传统,外师造化,广泛的从传统中吸取养料,他认真研究历代花鸟画家的技法,上溯宋元诸家,下至明清潜心揣摩,为其作品打下了扎实的功底。欣赏他的画作,其用笔泼辣、豪放、线条灵动,有的粗犷,有的精细,墨的层次丰富,着色大胆。有的奔放,有的温润,有的娇羞,有的半开半闭,有的醉态迷人,画面清新见灵气,富有雅趣。

古人云:意高则高,意深则深,意远则远。在创作过程中,董永高先生非常重视其画作的思想情趣,不仅注重笔墨章法的韵味,更注重整幅画的构图和完整性以及画面总体的视觉效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中国国画强调以形写神、神形兼备,重神似、重意境。国画中的花鸟画则承载着人作为审美客体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抒情性强,它不仅体现着时代精神,也反映着社会生活的风貌。观董永高先生的作品所表达的并非画作中呈现的表象,他有着对自然与生活的体验与观察,因此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思考与感悟。董永高先生作品颜色大多饱满欲滴,鲜亮夺目,线条的运用泼辣而热烈,这便赋予了他的画作朴实自然、生动新鲜的田园风格。有爱才有艺术,画意画趣是董永高先生作品中最易打动人的地方。国画创作讲求的是师外造化与中得心源,董永高先生始终恪守这一法门寻求创作的源泉,他将浓重的情感蓄于笔端,尤为重视意境的营造和神韵的表现。

“取法于上,得乎于中;取法于中,得乎于下”,董永高先生秉承着这一信念,他用心作画,在题材,立意,构图,用笔上均推陈出新,深得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近年来,其作品曾先后被载入《中国书画金奖作者风采》、《中华翰墨艺术宝库》、《中国专家大词典》、《二十一世纪杰出专家》、《中华优秀书画精品大观》、《中华名人大典》、《世纪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选辑—董永高》等,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董永高先生的作品具有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品读他的作品,迎面而来的是清新的大自然气息,给人以自然清新、沉稳、纯净之感,格调高雅,使人陶醉。静观其笔墨真是笔笔见功力,他笔下的牡丹,婀娜妩媚,他几笔勾勒出的小鸟,灵活传神,如鸣在侧,细读起来,好像作者在用他笔下的花儿、草儿与你对话谈心,似乎轻声向读者娓娓道来……格高韵古,令人回味。

董永高先生的画作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清新自然,鲜活灵动,他的作品有一定写实的成分,不是对自然物象客观的描摹,而是凝练后的再创造,他善于用异于他人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和心境,他善于用不同于别人的视角,写物象之形,但不拘泥于形似,而是求其神韵。他将文化艺术的品味修养融入到牡丹的经典形象中,既有花开灿烂的大气典雅,又有一种浪漫温馨的独特氛围。把牡丹富贵、温婉的一面完美展现出来,体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水平。赏之,总能让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

董永高先生人品、画品俱佳,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董永高先生始终秉持着自己内心的高雅与宁静,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在此,我们也真诚的祝愿董永高先生在艺术的道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艺术成就,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附著名画家董永高部分作品赏析:

 

编辑:CCR086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