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文化影响力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为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七一”重要讲话。讲话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两个“新”,具有世界意义。中国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愈来愈接近走进世界中央的时候,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南宗道教在自身的发展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服务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上,尤其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挖掘道教文化传统,创新工作,使道教适应时代。
对于“如何适应”,南宗道教这些年做了一些工作。南宗道教根据自身特点和地处海南的地理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地、有重点地加强了与东南亚地区的人文交流,用中国的道教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对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笔者结合南宗道教文化国际化传播中累积的经验,就“文化走出去”谈几点思考,供大家批评指正。
“文化走出去”之前先需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充分表明,文化自信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构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顾名思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传统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认同和持守,文化自信也是体现在理想信念与行为实践等方面的共同意识。笔者认为,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视角来看,文化自信是这一战略的必要前提。换言之,唯有对中国文化有充分的理解、认同和实践,由此构建起融入血脉的文化自信,我们才能更有底气地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由此不难看出,文化自信当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中之重和实践前提。
若对文化自信的内在结构进行逻辑分析,我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首先,要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有足够深刻和系统的认识,并形成普遍共鸣。目前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研究“文化走出去”战略和“文化自信”,他们抓住中国文化“道法自然”的思想特性和“天人合一”的思维特质,以此入手来证明:与其他西方文明相比,我们几千年来所积淀而成的传统文化具有优质性、优越性和优效性。这当然是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样的论述已经有很多,我就不再班门弄斧了。
我在此主要想说的是第二点,即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还应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为何要提“正确态度”?这是因为,近现代以来,无论从物质领域、科技领域等触目可见的西方优势来说,还是从人文科学领域、社会意识领域等被西方垄断的话语权来看,我们一直处于一种“不自信的民族心理”中。这种心理情状的形成和后果非短暂的“一日之寒”,其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
受此影响,现在社会上不少民众把我们自己的本民族文化看作是愚昧的、落后的,把传统的良好品德说成封建伦理道德,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说成伪科学、反科学等等,不一而足,恨不得置之死地而后快。客观来说,固然传统文化中有不合时宜的内容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