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隆里古城丨贵州四大古镇之一,被誉为“汉文化的孤岛”
2021-10-03 14:44:24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不知是什么时候,有了“贵州四大古镇”的概念,分别是镇远古城、隆里古城、青岩古镇和丙安古镇。丙安古镇规模很小,无法与其他三者相提并论。而其中的镇远古城无论在建筑规模、建制级别还是风光方面都远胜于其他,唯有青岩古镇和隆里古城是比较接近的。但是青岩古镇的名声大,隆里古城的没有多少知道。

 
隆里古城和青岩古镇一样,也是因屯堡而发展起来的古镇。隆里原名“龙里”,曾经隶属于龙标县。元朝时期推行土司制度,在此设置了龙里蛮夷长官司。明朝时期,开始“改土归流”,在此设置“龙里卫”、“五开卫”等。1385年,古州(榕江)吴勉发动起义,被朱元璋第六子朱桢镇压。随后,明廷就在此设置千户所,兴建屯堡以镇守苗侗边疆。到了清朝时期,将"龙里"改为"隆里"。
 
从隆里建屯堡到现在,已经有了600多年的历史。隆里古城因为军事而兴,其建筑布局也和军事紧密相关。首先,隆里古城建设有古城墙,周长大约1500米,最初为土墙,后来改为了石墙。城墙设置有四个城门,四个炮台。其次,城内的格局遵循作战需要而建设。城内以千户所衙门为中心,形成了“丁”字型的三条主干道。城中不开“十”字,缘由还因“十”与“失”谐音,作为军事城堡,其为城的禁忌。开“丁”字,寓意“人丁兴旺,城池永固”。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三街、六巷、九院子”的格局。
 
隆里古城的街道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蜈蚣街。蜈蚣街有鹅卵石铺成的巨型图案。根据当地老人的说法,此含义乃是“脚踩吴三桂”。清朝初期,平西王吴三桂派人收缴了千户所官印,隆里的军户变成了民户,身份地位降低。于是当地居民就砌成蜈蚣图案,发泄心中不满。另外一种说法是:按照风水学,南门火旺,须以水克之,而蜈蚣属水,所以在南门大街铺蜈蚣图案。
 
隆里古城的古民居户户相通,其目的是为了在战争情况下方便传播信息。在古城内有72姓,72口水井。古称隆里“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之所以要在城内打上这么多水井,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军事需要。
 
隆里古城驻守的士兵大多来自于江南地区,他们将遥远的中原文化带到了苗侗腹地。600年前,汉文化在隆里古城生根发芽,至今这里依然保存了大量的古汉族文化。因此,隆里古城被誉为“汉文化的孤岛”。
 
在建筑方面,隆里古城的建筑多以徽派建筑居多,如采用穿斗式人字形坡顶,盖小青瓦,端部做成“马头墙”、采用“双重脊檐”形式。在大门上标记屋主籍贯、身份的匾额,如“关西第”、“书香第”、“三槐第”、“科甲第”、“开科第”、“洛阳第”等。其中的“开科第”是西王姓的住宅。其先祖王大臣于1567赴长沙应试,成黎平府开科举第第一人,其后裔取堂名为”开科第“。科甲第原为江姓住宅,其祖先江有也是科举出身,中进士。
 
古镇居民自古传承中原文化,龙标书院就是其代表。唐朝时期,隆里一带隶属于龙标县,而唐朝著名的诗人王昌龄曾被贬龙标。王昌龄在龙标县设“龙标学宫”,对当地的文化教育有的促进作用。后来书院被毁。1413年,隆里古城重设龙标书院,后来在清朝又屡废屡建。1901年后,清朝推行“新政”,废科举,推行学校教育,龙标书院就此荒废。1913年,龙标书院原址成为了龙标高初两等小学堂。2012年,龙标书院得以修复。
 
龙标书院
 
在古城内保留有五座宗祠,分别是江氏宗祠、龙王氏宗祠、所王氏宗祠、西王氏宗祠、陈氏宗祠,这是汉族宗法文化的典型代表。古城中有十一座古庙,分别是大庙、城隍庙、文庙、武庙、魁星楼、木马庙、玉皇阁、二郎庙、飞山庙、五显庙等,体现了汉族的宗教信仰。
 
600年来,隆里古城的居民以汉文化为主,又融合当地的苗族、侗族的习俗习俗,创造了独特的军屯文明。古城内还保留有玩花脸龙、唱汉戏、迎故事三大瑰宝”文化习俗。每当传统节日到来,隆里古城就会有灯会、玩花脸龙、故事迷宫、摄影展、耍汉戏等活动。
 
隆里古城保留的古建筑、古文化早已被中外学者所注意。1999年,隆里古城成为了中国和挪威建设的贵州省四个生态博物馆之一;2002年,隆里古城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舞龙艺术之乡”;2005年,隆里花脸龙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隆里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隆里古建筑群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拥有如此多的头衔,但是却依然保持低调。曾经有开发公司在此设门卡门票,遭到了古镇居民的反对。从此隆里古城就没有了门票一说了。
 
交通:从江站(洛香)、锦屏、黎平有到隆里古城的车。凯里到黎平的大巴车路过此地。
 
从江,月亮山上的梯田画卷纵横百里,都柳江畔的苗村侗寨遗世独立
 
锦屏:因清水江水运而兴起的县城,苗侗文化和汉文化在此相互融合
 
长期隔绝的世外桃源:贵州东南角的10个民族村寨推荐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