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五千年,饮食文化也随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了五千年之久,不同的区域文化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风俗,最为典型的就是“南米北面”、“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饮食文明并非一蹴而就,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时代特色,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推成出新,再次形成多样化的饮食文明。
自古以来“衣食住行”四样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的根本,而“食”又是其中的基本内涵,若是连肚子都填不饱,又谈何理想,古人也常用饮食来比喻治理国家,《道德经》中记载:治大国,若烹小鲜。
饮食文化发展,带有历史性、时代性,它的文明程度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唐代“合食制”也是取代了“分食制”。
商周时期就因为出现了“分食制”,人们席地而坐,饭菜安置在桌案上,每人一份,根据身份不同,吃得东西也不太一样,《周礼·司几筵》中说:天子五重席,大夫二重席。
司马迁编写的《鸿门宴》同样详细的写到了分食的情况,项王、项伯左向东,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
随着朝代的更迭,饮食文化相互兼容,魏晋南北朝、隋朝时期,南北文明相互交融,胡食传入,饮食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唐代流传下来的壁画来看,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吃食也不再是一人,“合食制”也取代了“分食制”。
“合食制”流行开来,也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一个巨大的变迁。
隋唐之前,椅子是不存在的,男女老幼都是席地而坐,用来放置菜肴的案几都相对较小,而大型的座椅又不适合摆放菜肴。
胡桌、胡床一些家具的出现,纷纷取代了以前的矮脚桌,盛放食物用的餐具,在唐代繁荣经济的影响下,餐具、桌椅的发展无形中也是推动着“合食制”。
更重要的是门阀、尊卑观念,先秦时期采用世官制,“世官”顾名思义,在特定的条件下,只要家族中有一人受封,其余的成员就能出任官职,层层分割形成了门阀体系,这种制度也严重冲击到了西周,以至于战国七雄崛起。
封建王朝先后推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不过这些都是由州郡进行推举,地方世家同样也会操作暗箱,这两种选拔官员的制度也都扶持门阀豪族,唐代科举制打破了垄断制,冲击到了门阀,门阀士族的衰退,也松动了人们对“分食”的观念。
唐代诗人刘禹锡就写了一首非常贴切门阀衰落的诗词: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与此同时,唐代皇室盛行胡风,民风开化,加之武则天、韦后、太平公主一类的女性出现,女子的地位大大得到了提升,男女首次做到了“平等。”
《礼记·内则》记载: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唐代以前,男女在7岁以后就不能一同吃饭,更加不能同席而坐,男人之间谈话,女性也要回避。
唐代的男女共食、同席的情况改善了许多,《中华古今注》中载有: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便帽,内外一体也。意思就是一位士大夫的妻子穿上了丈夫的衣服,这可不是女伴男装,而是胡人中男性和女性不分男女服饰,在唐代也意味着平等。
男女之间没有那么多条条规规,“合食制”恰恰能满足一些热恋当中的男女共食要求。
唐代历经了两个大盛世,初唐的“贞观之治”以及中唐的“开元盛世”,在两大盛世的推动下,唐代的经济、文化、饮食都趋向了多元化。
科举制虽然冲击到了门阀,但科举难度要求还是很大的,唐高宗时期就已经下诏准许“自举”做官,也就是将赋、诗文投给达官显贵,文人之间也兴起了“干谒之风”,而文人也常常以诗文会面,杜甫的以追忆的方式写了《饮中八仙歌》。
李白的《将进酒》是他跟岑勋、元丹丘一同在嵩山登高饮宴,其中写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这些都是推动“合食制”的必要因素,而中国人一向重礼、爱热闹,“合食制”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