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正在展出的“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让黄土画派画家刘文西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
刘文西的画笔下,既有伟大的领袖,也有质朴的农民。他一生践行“艺术为人民”的信念,用脚步丈量黄土高原上的山梁沟峁,用画笔绘就陕北人民的精神力量,开宗立派,让中国人物画呈现新气象。
1933年,刘文西出生于浙江嵊州。小时候,他看母亲描摹刺绣花样,便也跟着画,逐渐培养出绘画的兴趣。中学时,他已经展现绘画天赋。1949年的嵊县刚一解放,嵊县中学就挂出了大幅毛主席像,而这幅画正出自刘文西之手。
1950年,刘文西进入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学习。在这里他收获了一本影响他一生的“小册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反复阅读,在上面勾勾画画、密密麻麻写满个人见解和备注,心中逐渐明澈:“‘艺术为什么人’的问题弄明白了,就不会走弯路。我当时明确了方向是为人民服务,道路是和人民结合,这个信念八年、十年都不够,要坚持一辈子。”
从此,绘画不只是他的个人爱好,而是一项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三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经过五年的专业学习,被分配到西安美术学院任教。
刘文西与陕北的缘分开始于1957年,为了毕业作品采风,刘文西第一次来到陕北。黄土高原、窑洞和豪迈淳朴的陕北人民,立刻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一天,他在写生时看到一位头绑羊肚手巾、满脸皱纹的牧羊老汉赶着羊群从沟坎上走过,立即想到了曾看过的毛主席与老百姓交谈的照片,灵感迸发,创作出《毛主席和牧羊人》。后来这幅作品刊发在《人民日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