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以“文化强国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主题的2021年文化创新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文化领域和城市发展领域的多位著名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宣传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聚焦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全方位、多角度探讨新时代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2021年文化创新论坛开幕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承办,得到了首都高端智库理事会的全程支持。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际,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首都高端智库理事会副理事长张淼,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理事长陈丽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杨越明教授主持。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际致辞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首都高端智库理事会副理事长张淼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理事长陈丽致辞
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杨越明主持论坛
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在论坛现场发布了科研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锚定文化强国远景目标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主旨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发布《锚定文化强国远景目标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主旨报告
于丹从自然和人文两个坐标出发分析文化强国的内涵,认为文化强国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文化初心,由全民族的文化自觉,高度的文化自信,卓越的文化创造、生产、传播能力,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四个部分构成。
课题组遴选出五项核心指标,分别为文化凝聚力、文化资源力、文化创新力、文化传播力、文化涵育力。从时间维度的大历史观和空间维度的全球视野出发,结合实例盘点了北京在各个指标上已有的成绩和待提升的空间,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论坛上,国内文化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推进北京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百年之变:文化强国与文化制度建设”“文化强国与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数字经济与北京文博文创提质增效研究”“首善之区目标下首都公民文明素养提升”“解读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做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国际传播工作”“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与展望”等问题展开主旨发言。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首都文创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梅松发言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首都文创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梅松强调2017年53号文件的首创意义和支持作用,提出依托社会组织对园区的建设发展进行评估,借鉴中关村等高新园区发展的经验,从园区租赁、运营管理、持续“造血”等方面提出推进北京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教授祁述裕发言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教授祁述裕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总结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改革贯穿文化制度建构全过程、守正与创新的统一、立足于中国实际,不断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等百年文化制度建设的四个特点,同时为文化发展繁荣提出把握文化制度建构相关要素的均衡性、保持文化制度的包容性和张力、把握文艺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辩证看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认识文化安全和文化发展的关系五点启示,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有力制度体系保障。
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国新发言
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国新提出在“文化强国”视野下,如何完善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一亟待解决的难题,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北京应率先建成包含公共图书馆体系、博物馆体系、广泛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在内的国内“首善”、世界一流、首都特色、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魏鹏举发言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魏鹏举根据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国家主题,结合2019-2021年全国文化产业和文化新业态部分的运行情况,认为数字经济是我国文化领域实现赶超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迈入全新的数字时代,文博数字化是实现“三好”“两创”的最优选,数字经济模式将带动北京文博文创产业新增长,文博文创也将反向提升数字经济内涵品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文明礼仪研究基地主任万安伦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文明礼仪研究基地主任万安伦以“建首善自京师始”说明“首善”的专属性和褒奖性意味,回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和首都市民文明公约发展的历程。提出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的几条具体路径: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与提升首都市民文明素养结合起来,在首都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礼仪文化教育,在广大青少年中逐步开展成人礼教育,培养新时代的新北京人。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芳发言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芳解读城市更新行动,分析城市更新的北京架构和实践成效。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背景下,应坚持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统一,保护传统和融入时代相协调。以案例展示了北京在城市更新行动中统筹规划、街区谋新、激发文化传承、拓展活化利用路径、打造优质文化空间的先进经验。通过升级改造和有机更新,可以让城市环境蝶变新生、更加宜居,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注入新动力。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敬鑫发言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敬鑫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精神的需要、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需要、推进北京核心功能实现的需要、落实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的需要四个方面探讨国际传播的意义,并提出做好重大活动传播、做好文化标识传播、做好青年群体传播、做好社交平台传播、做好高端人脉传播五项国际传播的实施路径,发挥北京引领全国文化风尚、促进世界文化沟通的能力,面向世界建构大国文化形象,实现中国文化价值的正向传播。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向勇发言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向勇总结中国艺术乡建的四种模式,分享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的项目经验,总结出重建乡村文化生活、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激活乡村特色经济这一承前启后的环节,通过探寻乡土美学的关系资本、提炼乡土美学的文化资本、转化乡土美学的符号资本等方式激活乡土的创意资本,形成“乡村更加乡村”的乡土自信。乡村是可以优化的社会,需要第三方力量支持和关注,中国乡建将塑造人类乡土文明的新形态。
在对话环节,于丹与北京市各区委宣传部负责人一起,探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区域创新实践”这一重要议题,围绕各区打造的特色文化品牌活动,进行了多层面地剖析,交流运营管理经验,激活创新思维。东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雷磊、西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徐晓辉、怀柔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郭顺才、延庆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赵超、石景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白晓等嘉宾参与讨论。
从左到右分别是白晓、雷磊、于丹、徐晓辉、郭顺才、赵超
东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雷磊表示文化的发展、文脉的赓续最终目是使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结合文化“五力”指标着重提出东城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血脉赓续是文化宣传的重点,东城将全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旧址等串联为五条党史游学路线,邀请知名代言人进行代言,通过影响源撬动信息源,实现红色文化与时尚传播相融合。
西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徐晓辉总结出西城文化的四个特点:丰厚的历史和现代文化资源使西城充满了“文化自信”,广大干部群众长期实践积淀下的红墙意识使西城实现了“文化自觉”,首都功能核心区使西城形成了“文化自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使西城保持着“文化自新”,由此开展了“四名”汇智计划、文物“三解”工程等品牌活动,在未来西城将打造融合精神文明携美之城、文化生活甜美之城、传统文化纯美之城、创新文化绚美之城、文化精品精美之城为一体的美美之城。
怀柔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郭顺才介绍了怀柔区的五个特色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沉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精神的长城文化,中影基地、北京电影学院等影视机构,北京国际电影节、华表奖等知名影视奖项落户形成的影视文化,久负盛名的千年古刹红螺寺孕育出的红螺文化,以及满族文化、红色文化等等,多元文化正在带起怀柔的国际影响力。
延庆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赵超结合文化“五力”指标具体分析延庆文化发展现状,“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工作框架提升了延庆的文化凝聚力,立足于冬奥,世园会和长城三张金名片,文化资源力和文化传播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将持续发挥文化涵养作用,未来会在文化创新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石景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白晓提到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包含石景山全域,因此在打造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已初步形成三道五区六张文化名片的总体格局,燕京八绝博物馆、石景山古建筑群逐渐开放。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国家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区于今年创建成功,数字创意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大力驱动石景山区文化建设。
据介绍,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论坛创办于2013年,论坛围绕文化领域的焦点议题,促进文化领域内的学术界、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之间的深入交流,推动文化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