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近处看,远处看
2021-12-25 15:22:21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经常有读者在留言里倾诉心中不平,因为是自己读者的缘故,我总会下意识地站在读者一边,相信他们的叙述角度。但我的心里还有另外一个理性的自己,每到这种时候他就要大声疾呼:后退!立即后退!这是单方面表述!

如果有另外一方闻讯赶来,在我这里也留下自己的看法,那又会如何?虽然这样的事情还从未发生过,但我猜我会忍不住倾向于前者,因为感觉上前者认识得“更久”一些,也就感觉更亲近一些。那么,假设我点开后者的资料,发现别人从2013年就开始关注我,留言几百条,精选几十条,我又会如何处理?估计我又会倒向后者这一方。
自诩为理性判断的大多数,其实都无法摆脱基于远近亲疏的个人偏好。人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是大多把脸转过另一边去。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有许多次特别的经历,接触过许多江湖风评极好或者是极糟糕的人。等到自己抵近观察的时候,发现眼前活人所带来的的感受和江湖风评完全是截然相反的。
或者我可以这么说,一个人身上可能有10种好坏不一的特质。但没有谁珍贵到需要掌握个人全部特质的程度,人们只是抽取其中的两三个点,就构成了这个人的江湖形象。这两三个点可能是最鲜明的,可能是最容易传播的,但未必就是最本质的,最能代表本人的。所谓的江湖形象,个人印象,人间风评都是个艺术加工过程,高亮一些,隐藏一些,扭曲一些,然后就成了。
我不认为抵近观察就是客观,没有客观。抵近观察能看到更多细节不假,但人本身依然有远近亲疏,有个人好恶。当以个人为标尺的时候,对自己的好都会无限放大,甚至可以扭曲整体评价。就像王家卫电影台词说的那样:每个杀手都有自己的小学同学。想必在小学同学眼中,杀手的职业身份被童年回忆所掩盖,于是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人来。而且这种印象说出口没有几个人会认同,甚至会被视为道德上的败坏。没有败坏,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
所以对人强烈的恨意或者爱意,又或者是强烈的崇敬和强烈的鄙夷,都是可疑的事情。这样的情绪在网络上每天都会产生很多,相互反复激荡,最后变成几种流行共识,并且长期维系下去。好人或者坏人应该是基于需求创造出来的,常人很难理解科学理论,但是可以通过观察科学家来做弥补。于是尽管对爱因斯坦或者是霍金的为人和生平知之甚少,但是不妨碍把他们视为物理学的化身,从内心投射聪明、坚毅、正直、诚实等等品格。等到看见爱因斯坦曾经对中国人的评价时,又觉得深受打击,不能接受。
因此在我看来,个人评价这种东西需要在远处听闻,然后需要来到近处观察。倒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客观结果,谁也客观不了。而是说这样远远近近观察一番,可以看出人们要在这个人身上寄托什么情感。人总是要找个什么人来爱的,找个什么人来恨的,找个什么人来仰望的,找个什么人来鄙薄的,找个什么人同情的,找个什么人来发泄的。也许我们可以做一张表,列举一系列名字,要求在好人、坏人、没感觉三个选项里作答。根据这张表的答案,我们可以推知答题人自己是个什么人。
这是最玄妙的一点:当你评价他人的时候,被评价的其实是你自己。当别人赞同你的时候,你们没有分享真理,而是找到相互之间的认同。当别人反对你的时候,你们也没有讨论客观,而是找到彼此厌恶的理由。那本古老的书里写着:不要评判他人。我认为不是基于道德理由,而是基于对人性的理解。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