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给孩子吃零食,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坚决抵制,仿佛忘了自己是如何沉迷于奶茶、办公室下午茶的。
其实爱吃零食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对孩子,如果一味压制,反而会使零食更具有吸引力,给孩子的心里埋下诱惑的钩子。
仔细回想一下,你小时候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因为家长不给买零食,就饿着肚子拿早饭钱去买零食吃;
过年过节亲戚送的点心,趁大人睡觉的时候偷偷吃个精光;
作文课上写自己的人生理想,畅想要开个小卖部……
在小孩子们的世界里,零食是快乐的源泉,没有零食的童年索然无味。但如果家长连这点乐趣都要剥夺,那就是在逼急孩子的边缘疯狂试探。
而且,其实家长也大可不必谈零食色变,因为新的营养学建议:给孩子吃零食是必要的。
01
零食不是洪水猛兽孩子需要零食
很多家长不知道,对于孩子来说,光吃一天三顿的正餐其实是不够的。因为孩子活动量大,身体新陈代谢旺盛,而胃容量又很小,就算每顿饭吃得再饱,可能还是满足不了身体的能量消耗。
就像一辆哐哐行驶的小火车,因为没有备足燃料,时不时会就会“歇菜”。
所以,给孩子们在正餐之外吃点零食非常必要。
零食和饭一样,都是给身体补充能量的一种形式,不是说巧克力、爆米花、薯片这些高热量的食物才叫零食,所有正餐之外的食物都算零食。
营养学家建议:3岁以下的孩子,除了正餐之外每天需要多增加2~3次的零食;而3岁以上的孩子,每天也需要有至少1次的零食时间。
02
“会吃”零食的孩子更健康
零食可以为人体提供每日总能量的10%左右,“会吃”零食,可以为孩子的身体及时“充电”,改善疲劳状态,稳定孩子们的情绪。
再加上如果孩子吃的零食都是低盐低糖的,还可以从小培养的清淡口味,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零食总归是把双刃剑,无选择无节制地吃零食,会增加孩子挑食、重口味、得增加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风险。
但是从可怕的零食到健康的零食之间,差的不过是一套科学选择零食的方法。
别慌,这就教大家科学选零食。
糖分、盐分靠边站
高糖零食长期吃,孩子会发生龋齿、肥胖,严重的还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和Ⅱ型糖尿病。
高盐(钠)零食长期吃,则会增加孩子的肾脏负担,不仅影响钙的吸收,还容易养成重口味(每100g零食钠含量应低于100mg,如果钠含量超过600mg/100g,就属于高钠零食)。
所以在购买零食时,家长一定仔细看配料表,一般食品配料表会以原料的使用量降序排列,也就是说越靠前的原料,添加的量越多,反之排列越靠后原料,添加量越少。
糖分爆表的零食
例如上图所示,配料表的前几位都和糖有关,是高糖零食无疑了。
除此之外,家长们还可以用对比的方法选择同类零食中较为健康的。比如同样是饼干,有一款明显糖和钠的含量更低,对比下来家长自然知道选哪一个了。
小心“黑成分”
过去20年内,对食品添加剂的争论一直没有停过。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最好还是少吃含有以下成分的零食:
•反式脂肪酸
肉类、母乳或奶粉中存在的天然反式脂肪酸,是对人体无害的,无需担心。
但在蛋糕、奶茶、西式糕点、巧克力、冰淇淋、薄脆饼干等零食中含有的人造反式脂肪酸,则可能会引起孩子成年以后的心血管疾病,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
早在2018年世卫组织
就提出要在全球范围内禁用人工反式脂肪酸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零食可能不会在配料表上直接标出“反式脂肪酸”的字样。
而是以精炼植物油、植物奶油、植物黄油、人造奶油、人造黄油、植脂末、植物奶精、氢化植物油、代可可脂等“小号”来混淆视听,家长在购买时可要擦亮眼睛。
•硝酸盐/亚硝酸盐
硝酸盐/亚硝酸盐是常用的防腐剂和增色剂,常常被用于腌制食品和加工肉类食品中,例如:火腿、午餐肉、咸菜等。
如果长期食用含有亚硝酸盐的食物,可能会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严重时孩子出现缺氧的症状,从而危及到生命。
•人工色素、甜味剂
含有人工色素、甜味剂的零食实在太常见了,花花绿绿的糖果、甜饮料、火腿肠、小甜点……都有人工色素和甜味剂的身影。
这要平时解解馋还好,但是天天吃可能会影响到身体对锌的吸收,而锌缺乏会引起宝宝食欲不振,免疫力低下,更可怕的是还会引起孩子多动症这样的问题。
遵守“红黄绿灯”法则
说了这么多,可能家长们都有点晕了,不妨在文章的最后给大家来一个总结。一张表总结宝宝饮食的红黄绿灯法则,如果家长不想费心挑选,让孩子照着吃也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