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兴书院,延名儒 丨遇见东阳“宋韵”文化
2022-02-09 19:14:46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东南形胜,宋韵至雅。

 
宋代,作为“婺之望县”的东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双步上巅峰,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影响,都在八婺地区举足轻重。灿若群星的文人士子、至简大雅的精美器用、经世致用的理性思维,打造了前所未有的繁华图景。书院文化孕育的教育之乡、望族府第催生的建筑之乡、百工骈聚打造的工艺美术之乡,都在这个“黄金时代”发轫,风华绝代,穿越千年,余韵袅袅,流播至今。
 
2月9日起,东阳日报推出系列人文报道《东阳风雅宋》,追踪并展现东阳流淌千年、传承至今的风雅宋韵,为打造新时代强市名城,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增进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在钱穆先生看来,宋代是古代中国至关重要的转捩点。在这个与唐并肩、雅胜于俗的朝代,处于“浙江之心”的东阳,又以怎样的风流韵致,在浙江的精神图谱上蔚起风云、书写风流?
 
“东阳的‘宋韵’文化赓续唐代辉煌,越五代十国至南宋而登巅峰,明清承其余绪,至今流风云仍。”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巍山高中教师华柯于1996年仰宋代教育之韵,一度寻访石洞书院,当时朱熹镌刻在溪边小石几上的“流觞”两字清晰可辨,令他景仰神往。于是他从了解石洞书院教育开始,渐次涉及宋代的东阳教育文化、酒文化、家族文化、建筑文化,进而拓展延伸至人才文化、特产文化、乡土文化、工艺文化等视阈,并寻访古道确认唐宋诗路,最终得出结论:东阳的文学、思想、艺术,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达到了高峰,形成了“多元繁华、经世致用、望族云集”的东阳“宋韵”文化。
 
这是一幅墨色淋漓、华采飞扬的文化写意图景。
 
△朱熹镌刻在石洞书院溪边小石几上的“流觞”
 
兴书院,延名儒
 
书院文化立高峰
 
宋代,东阳进入教育文化经济全面繁荣阶段,这源于唐中后期以来的文化积淀。
 
唐代,与“茶圣”陆羽交好的戴叔伦任东阳令,不仅打响了东白茶的美誉,而且重修文庙学宫,治礼义兴教育。此后,东阳籍进士不断涌现,达20余人,居浙江各县之冠。南宋绍兴年间,婺州通判沈旼权称:“东阳乃婺之剧邑也,比承贤尹,首兴学校,崇儒重士,诚乃教化之源。”
 
东阳于宋代成为婺州的“教化之源”,一个极重要因素在于宋代东阳书院兴盛,自北宋宣和六年(1124)托塘张志行创建公泽书院、宋仁宗时期托塘张錝开设张氏义塾始,两宋东阳共有书院30处、义塾7处,数目居浙江之首,民间有八大书院、金龙四塾(石洞、西园、南湖、安田)、兴办义塾三大宅(路西陈宅、长衢郭宅、横城贾宅)等说,由此带来众多进士登科,奠定了教育之乡、人才之乡的基石。
 
以现有资料统计,以县为单位,南宋时期,东阳书院数量为全国第四、浙江第一!
 
不仅如此,境内林立的书院,还助东阳成为婺学的高地。婺学的创始人为吕祖谦,友成书院是吕祖谦最早讲学处,婺学和宋元浙东理学从此起步。吕祖谦在东阳招收的门生赵彦稶、赵彦秬、李诚之、乔梦符、陈黼、葛洪、乔行简、倪千里、马壬仲等人,博学多才,声名显赫,打造了当时东阳儒学“最强军团”。石洞书院集纳了朱熹、吕祖谦、陈亮、叶适等大儒会讲于此,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此编撰;元代大儒许谦讲学的八华书院,一代名医朱丹溪曾在此求学,门生来自全国各地,地位堪比现在的北大清华;徐畸、唐仲友讲学的安田义塾,傅寅在此酝酿了“集先儒之大成”的《禹贡图考》;状元方逢辰执教的横城义塾,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曾在此负笈苦读……
 
传统书院教育孕育的人文精神、经世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开放精神、自主精神,对于打造体系完备、优质均衡、具有特色、人人向往的东阳现代教育,具有独特的借鉴意义。
 
花罗美,瓷器精
 
木雕建筑有源头
 
唐宋以来,婺州的东阳、义乌、兰溪以丝绸闻名。欧阳修在《送祝熙载之东阳主簿》一诗中描绘东阳县“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刘子翚《过东阳》更是言明东阳“小箔鸣机几万家”。宋代的罗是中国古代织罗技术达到巅峰时的产品,东阳花罗在南宋时名闻遐迩,列为朝廷贡品。至今湖州桐乡一带还传唱《马鸣王赞》:“蚕宝马鸣王正君……马鸣王菩萨化蚕身。看蚕娘子不知蚕宝何处寻,蚕身出在婺州城。家住婺州东阳县……”湖州一带的蚕农将马明王菩萨出生地放在东阳,说明宋朝时东阳为丝绸之乡。
 
日本学者斯波义信在《宋代商业史研究》一书提到:婺州出产婺罗、清水罗、细花罗、暗花婺罗、红边贡罗、东阳花罗等,而明州(宁波)出产平罗、婺罗、花罗。明州出产的婺罗,或来自婺州,或冒名婺州,足以证明婺罗是通过明州港出口海外。
 
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出口商品以丝绸、瓷器、茶叶为主,这些都是唐宋时期的东阳特产。沿东阳江和白溪两岸,窑址林立,烟火相望,尤以歌山窑和葛府窑闻名。歌山窑釉色青翠,茶具酒具质量不逊于越窑。五代开始,葛府窑的瓷器更是精美,有着寿山福海纹的葛府窑瓷器被誉为浙江最漂亮的瓷器。境内百余处窑址生产的瓷器除了内销还出口,东阳瓷器与花罗、茶叶等一起通过海上丝路,远销世界各地。
 
作为建筑之乡的东阳,宋代以来建筑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法华寺塔出土的北宋初期木雕罗汉像,从其娴熟流畅的雕刻技法,可窥见东阳木雕历史久远,这也是目前最早的东阳木雕遗存。宋时东阳已有大量建筑木雕的记载,如绍兴丙子年(1156)所建的辉映楼就“琢桂为户”。杭州成为南宋都城后,东阳建筑工匠参与都城建设,“东阳帮”崛起为重要建筑帮派。其中,东阳籍武状元杜幼节任将作大监兼玉牒所检校,监理建造南宋皇城各重大建筑。南宋时期东阳出宰辅级官员5名,称五府开基,其府第建设规模宏大,东阳建筑名噪江南。
 
△东阳民居中雕刻了木作场景的雀替
 
栽南枣,酿黄酒
 
特产名点扬天下
 
宋代,东阳经济的繁华使得东阳不少特产在此时兴盛。
 
东阳蜜枣已经在东京果品中排为第一,当时东京街头叫卖“婺州枣为魁,细嚼堪平胃”“婺州府脆松松鲜润润明晃晃拌糖儿捏就的龙缠枣头”。婺州的枣子其实出自东阳巍山茶场。明万历《金华府志》载:“南枣,出东阳茶场最有名。”《东阳县志》记载,茶场所出枣,“其大如拳,其核尖细如黍(黄米),决之即脱,其甜如蜜,香而且脆”,因作为贡品而被称为京果、京枣。
 
唐代时,东阳酒已享盛名。南宋石洞书院隆极一时,当世文人以酒入诗,争为代言。陆游赞石洞新酿“酣酣霞晕力通神,淡淡鹅雏色可人”,将红曲酒的色与劲娓娓道出。以至于在他离开东阳后仍念念不忘,友人因此时时饷酒以告,“独醒坐看儿孙醉,虚负东阳酒担来”“东阳醇酎无由到,知负今年几碧筩”“忘忧自古无上策,欲饮家贫酒杯迮。今朝鹊喜报远饷,未拆赤泥先动色”。
 
东阳东白山茶叶自陆羽载入《茶经》后播扬天下,雍正《浙江通志》中载:“去东阳县治东五十里,曰独山,望如城郭,中为深坞。唐宋时,有司常治茶于此,设茶院。”独山在茶场村东,因此茶场是金华市内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茶叶交易市场。宋建炎二年(1128),张志行为东白山建禅林院撰写的碑文内书:“土产春芽,名在古人茶谱,与壑源顾渚播扬天下。”围绕茶事衍生的一系列茶礼、茶艺也于此期渐渐形成,一些摆茶用的糕点和祭品也多从宋代兴起,香榧就是最负盛名的茶点,《武林旧事记》提到峰儿榧为南宋京城临安的名点。此前,苏东坡早赋诗赞其“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南宋袁文《瓮牗闲评》称:“此玉山乃在婺州,婺州榧子冠于江浙。”其实,婺州出香榧的当时只有东阳,冠于江浙的实为东阳香榧。
 
吟诗赋,留佳话
 
浙中诗路多传奇
 
东阳为甬金之要道,台杭之通道,处杭之近道,古道纵横交错,是浙东唐诗之路的延伸联结处。入宋以后,文人墨客行经甚多,留下不少诗文,周边清潭、石洞、涵碧、白云等自然人文景观因而益增风姿。较为典型的当数陆游,其一生多次入东阳,留下不少诗文。
 
乾道五年(1169)十月二十三日,学者楼钥将随从舅父汪大猷出使金国,他从缙云入东阳境,于杨溪用饭后,与同行周仁甫分袂于此。周仁甫经新塘(今南新塘)、郭宅,绕歌山经白峰岭往宁波。晚上楼钥住宿在横塘的张家店,觉“溪坊酒颇佳”。横塘即南市街道槐堂,村前有一石板桥,是当时南向入城的唯一通道,不经此桥,便无可奈何,故桥名“奈何”。
 
“南午岭不为高,走温、衢、台、闽者由之。”次日清晨,楼钥经过南午岭,此时唐代营建的涵碧亭应该还在,南午岭旁苏轼以“锵然涧谷含宫征,节奏未成动君喜”记其胜的水乐亭、葛洪有“兰若凭高处,风虚阁自凉”之咏的环翠阁,也未倾圮。丝丝小雨中,楼钥留下了诗作《东阳遇雨》:“万壑千岩已饱看,更寻佳处为开颜。无端早上一番雨,遮尽东阳县里山。”
 
万壑千岩多佳处,其实,这正是东阳“宋韵”文化的生动写照。
 
“宋代的东阳,雅文化学统四起,兼容开放办学既造就了东阳极具地域色彩的书院文化,又因学派丛生而衍生出多条学术传承谱系。俗文化也精彩纷呈,百工技艺在宋有源头,各类特产在宋有记载。”华柯认为,宋代文化是积极昂扬的入世型文化,积极实用的经世理念在东阳最受欢迎。东阳的士大夫从根本上关注社会的生存发展、国家的安宁强盛,体现出浓重的淑世情怀,并将这种情怀倾注于建功立业中,涌现出众多慷慨之士,如滕茂实、贾廷佐、李诚之、马光祖等。今天的东阳人更要秉承践行“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理念,注重研究、传承、发扬“宋韵”文化,大力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赓续城市文脉,增益后人修为。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