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构建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2-03-05 18:41:11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构建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正是深入挖掘巴蜀文化旅游资源、全面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构建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的重要意义
 
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是在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主体的巴蜀文化圈内,引导文旅企业、文旅人才、文旅资源、知识技术、金融资本等要素资源融合共享,通过延伸产业链,打通要素链,优化供应链,完善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促进文旅产业“五链”的上下游紧密协作、左右岸高效协同,形成若干个能够实现自发良性循环的巴蜀文化旅游社区和若干条能够实现共建共荣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从而持续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际文化和旅游竞争力的跨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多维网络体系。
 
1.做大巴蜀文化旅游经济总量,增强文旅经济实力。长期以来,四川和重庆互为旅游目的地、重要客源地,具有先天的历史文化交集和坚实的深度合作基础。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构建,以巴蜀文化旅游资源的共通、共享、共用为出发点和立足点,通过头部文旅企业带动,文旅资源有效聚集,文旅产业协作共进,聚焦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现代时尚、数字娱乐、影视传媒等优质赛道,聚力文化体验、主题娱乐、运动休闲、康养度假、研学旅行等消费业态,创造文化旅游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从而做大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文旅经济总量,有利于整体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文旅产业能级和文旅发展格局。
 
2.提高巴蜀文化旅游发展质量,增强文旅发展活力。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的活跃度、未来可塑性、生活方式多样性等与个人体验密切相关的“非物质吸引力”,日益成为增强一个地区对人口的吸引力、激发新发展活力的关键。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重要载体,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通过建设人本化、生态性、共享式的巴蜀文化旅游社区,让人安居乐业并吸引游客旅游;通过建设协调化、创新性、开放式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增强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文化和旅游竞争力,从而形成高品质生活和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的文旅生态场域,有利于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文旅产业结构和层次向价值链的高端跃升。
 
3.提升巴蜀文化旅游板块分量,增强文旅品牌魅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既是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也是加快形成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重要内容。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构建,有利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一步完善文旅基础设施布局,形成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塑造现代文旅产业新体系,培育文旅创新驱动新优势。通过提供特质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打造享誉全球的文化旅游品牌,营造优美宜人的文化旅游环境,输出巴适安逸的文化生活方式,有利于在西部地区形成能够支撑全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动力源和重要增长极。通过深刻改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文旅经济地理、文旅产业能级、文旅发展格局,有利于显著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全国文旅发展大局中的战略位势。
 
二、关于构建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巴蜀文化旅游的系统发展观
 
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多样性、有序性特征的文旅生态系统。因此,其构建必须基于系统发展观。
 
第一,优化文旅空间布局。变“各地独自发力”为“全域统筹布局”,跳出“有什么文旅资源提供什么文旅产品”的思维定式,树立“文旅市场需要什么就主动创造什么”的开放思维,积极探索跨区域的全域文化旅游布局新模式。
 
第二,强化文旅产业协同。变“单链延展”为“五链协同”。按照竞争优势法则来规划和建设巴蜀文化旅游社区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各类要素资源的科学配置和“五链协同”,从而持续增强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极核引领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
 
第三,深化文旅市场协作。变“客源互送”为“客源共享”,提升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客源管理水平和客户服务质量,建立具有吸引力的“蓉进渝出”“渝进蓉出”机制,推动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全域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
 
(二)打破文化区和行政区的区划壁垒
 
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构建,应打破文化区和行政区的区划壁垒,串“点”(文化旅游社区)成“线”(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连“线”成“圈”(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
 
第一,建立文化旅游社区“社长制”,推动高品质巴蜀文化旅游社区的整体成势。高度重视涵盖文创空间、文旅地标、网红打卡地等空间载体的文化旅游社区(区域文化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建设。遵循模块化设计和社区化管理的原则,推进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的创意叠加,增强文化旅游社区的吸引力。
 
第二,建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廊长制”,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微观主体互利共生。坚持以神聚形、虚实共生、互利共赢,围绕核心主题推动不同文化旅游走廊的差异定位、动态布局、协同发展。重点建设“十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即盐文化(美食文化)旅游走廊、酒文化旅游走廊、竹文化旅游走廊、长江文化旅游走廊、蜀道文化旅游走廊、道教文化旅游走廊、石窟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旅游走廊、温泉文化旅游走廊、藏羌彝文化旅游走廊。
 
第三,建立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圈长制”,推动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的开放协同。坚持“有核无边”的空间布局原则,加强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的规划引领,在动态调整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覆盖范围的同时,保持“圈内外”各类要素资源的交流、交易、交换,实现开放引领、协同创新、场景赋能。
 
(三)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的适度分离
 
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构建,应以促进各类资源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动为目标,率先在规划统筹、政策协调、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探索构建共生共在、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巴蜀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利益共同体。
 
第一,建立跨区域高效合作机制。借鉴成德眉资跨区域产业生态圈的建设经验,探索建立巴蜀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圈重大文旅规划和重大文旅项目的统筹谋划、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打通跨区域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的数据壁垒,促进跨区域文化旅游服务的一体化和均等化,建立文化旅游政务服务的跨区域协调机制。
 
第二,探索跨区域目标考核机制。借鉴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的建设经验,探索如何在不同区域间分担文旅项目的征地补偿、拆迁安置、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前期财政投入。充分发挥目标考核的激励导向功能,探索建立文旅产业跨区域的产值统计制度、财税分成政策、指标分解模式、争端处理机制。
 
第三,完善跨区域协同管理机制。借鉴成都文旅(运动)产业生态圈和成都新消费产业生态圈的建设经验,探索成立跨区域的文旅产业管理机构。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联合成立跨区域的文化旅游走廊管委会,共同编制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共同组建文旅产业平台公司,共同设立文旅产业投资基金,共同绘制文旅产业地图,共同发布文旅项目机会清单。建立项目审批、招商引资、市场监管等经济管理权限和行政管理权限的适度分离方式和高效运行机制。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西南研究中心)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