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俗  
戏曲进校园 让孩子爱上传统艺术
2019-08-04 09:27:29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恒昌店巷小学学生在学习戏曲表演。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作者: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课题组课题组成员:胡娜、马姗姗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校园里的传播,是青少年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的重要载体。戏曲进校园活动,以戏曲文化在当代青少年中的传播为依托,在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中华优秀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和吸引力。2018年,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胡娜课题组,前往北京、上海、河南、湖北、四川等省市,就戏曲进校园在各地开展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高亢激越、清脆又不失童真的梨园雅韵不时从教室传出,一板一眼、举手投足间颇有专业戏曲演员的风采,精彩的表演、极富感染力的唱腔赢得师生的阵阵掌声……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各省市的中小学校园里,早已成为常态,很多学生都能有模有样地唱几段唱词、表演几个戏曲动作。自2017年戏曲进校园在各地中小学广泛开展后,戏曲这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开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学生被戏曲的文化魅力吸引,传统艺术在浸润童心的同时,也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1、强化顶层设计,因地制宜亮点频出

“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尊一声过往宾朋听从头……”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二年级的学生何睿涵,和他的社团小伙伴一起,在民族文化宫的舞台上表演了传统京剧选段《三家店》。从对戏曲文化知识、表演技能的学习,到孩子性格的塑造、集体意识的培养,再到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与传承,戏曲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孩子。而这样的情况,在北京的许多中小学中早已屡见不鲜。

2017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原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后称《意见》),《意见》提出,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此后,戏曲进校园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发展至今,多地的戏曲进校园取得了丰富的成绩,形成了特色和亮点,并带动全社会更广泛的力量积极参与。

2015年年初,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戏曲等优秀文化艺术的普及推广工作。开展优秀文化遗产、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推进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等项目和优秀出版物推荐活动”。2015年,国务院又先后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通知。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通知。系列政策的出台,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戏曲传承传播、传统文化振兴、青少年美育等多方面为戏曲进校园提供了指引,在政策引领与制度设计上,为戏曲进校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018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其中,仅戏曲项目就涉及58个剧种。2018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55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20个戏曲主题的高校传承基地入选。2019年1月,中宣部等四部委印发《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将艺术普及教育作为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的三大重要考核标准之一。这些都从制度设计上助推戏曲进校园的开展。

在《意见》的指引和助推下,各省陆续出台戏曲进校园工作办法,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一些地区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积极探索制度和方法的创新,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亮点和特色。例如,北京自2014年开始启动“通过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简称“高参小”),2016年又成立北京市学校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推进传统艺术在中小学的传播。发展至今,北京的戏曲进校园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示范效应。上海的“文教合一”,打破宣传文化和教育的“部门围墙”,坚持文教资源共享、双向促进,让戏曲院团、艺术名家和学校紧密对接,实施艺术名家冠名艺术特色学校战略。作为戏曲大省,河南省提出了戏曲进校园分级分类实施的发展规划,从制度设计上保障活动经费,同时还出台了戏曲进校园的剧目清单。湖北省建立了振兴武汉戏曲工作联席会议等具体制度,针对全省学校戏曲进校园活动做出详细安排,组织不同层级的交流活动。这些政策的出台和举措的实施,让戏曲进校园得到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也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在推进落实戏曲进校园方面的态度与决心。

作为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播的重要载体,各省市的戏曲进校园都更加突出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实现精准传播。一方面,各省市在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推进过程中,紧密地结合地方文化及教育现状。例如北京、上海将戏曲进校园置于大美育的建设范畴下,强调对青少年美育以及在更广泛意义上传统文化普及的价值。河南、湖北等地则在美育的基础上强调促进戏曲传播发展,下大力气培养戏曲观众乃至戏曲演员。

在推广内容上,各省市戏曲进校园既包含以京昆等为代表的全国性成熟剧种,也注重地方戏曲的传承。不少省市都积极推广本地代表性地方剧种进入校园,例如河南的豫剧、四川的川剧、广东的粤剧、浙江的越剧、安徽的徽剧、黄梅戏、西北地区则有秦腔等进校园活动。在传播戏曲、进行美育的同时,也体现了戏曲文化的多样性和地方戏曲作为传统艺术的文化凝聚力,促进青少年对家乡文化形成认同感。

一些地区在活动设计上结合本地文化建设特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江苏将戏曲进校园与大运河文化建设结合,启动“京杭大运河江苏流域戏曲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在全省建立“京杭大运河江苏流域戏曲进校园艺术实践基地学校”近70家。广西则将戏曲进校园与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结合,在壮族“三月三”节日期间组织各地深入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

各地在推进戏曲进校园过程中表现出的定位特色,一方面是由于不同省市地区戏曲的群众基础不同、文化特色不同,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地方在戏曲进校园推进中,立足当地生活实践,因地制宜,注重活动的带动效应,实现多方面发展。

2、丰富活动样态,戏曲传承由“量”到“质”转变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美学的重要体现,凝聚了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强化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面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戏曲在校园的传播,要立足青少年成长的需求和特点,以青少年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激发带动更深更广的参与,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戏曲进校园活动启动至今,通过活动形式和内涵的提升,开始由“量”到“质”转变,多地已经形成特色突出的进校园模式。戏曲进校园的剧目内容上,重点选择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剧目进校园。活动形式上,由早期的戏曲演出、戏曲讲座发展为戏曲体验活动、戏曲动漫、戏曲韵律操等多种形式,更加贴近校园文化和青少年成长的现实需求。活动组织上,从单向的“进校园”发展到“进校园”与“出校园”双向联动。从与学校教学的衔接上来看,既有在大学开展的公共课、社团活动,也有与中小学课程接轨的校本课、拓展课和社团活动。

北京市调动院校和戏曲院团等资源单位,通过“讲台、舞台、平台”的联动,将戏曲“进校园”变为“近学生”,从“关注舞台”转变为“关注讲台”,扶持相关基地校开展戏曲唱腔、戏曲形体、戏曲美术等与戏曲相关的校本课程,从激活专业院校和戏曲院团资源到促进学校内部的课程建设,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其中,作为“高参小”资源单位的中国戏曲学院积极探索戏曲传播与美育、体育的结合,从教学制度设计到课程设置,从教材编写到师资培训,从监督管理到平台搭建都在向纵深方向推进。上海的戏曲进校园,调动各方积极性,汇聚多方资源,特别是艺术家、文艺院团在参与过程中的自觉意识以及特色学校建设,都体现出上海社会各方力量对戏曲进校园活动的认知。河南的戏曲进校园则在强调活动的覆盖和深入的基础上,与豫剧的传播紧密结合。在推进“戏曲进校园”示范学校建设的同时,扶持高校开展豫剧研究、传承保护、人才培养工作,推动豫剧走出河南。湖北的戏曲进校园提出了针对大中小学的“八个一”,包括教学课件、戏曲电视栏目、戏曲知识课、戏曲夏令营等多种样态。在广东,广东粤剧院通过讲座、演出、快闪、展览等形式,丰富“粤剧进校园”。在福建,厦门市中小学组织了“走进名团,赏析名剧”夏令营活动,联合图书馆、文化馆,让高甲剧团、歌仔戏研习中心及南乐团进入学校演出,并设立传习基地。

地方戏曲进校园品牌带动作用展现。《意见》出台后,一些地区和学校深入探索,坚持强化品牌建设,以点带面,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深圳宝安区长期坚持“让京剧进校园”的教育思路,把“戏曲进校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宝安戏曲娃”已成为重要的文化教育品牌。厦门实验中学2015年开始联合中国戏曲学院开设“京剧特色班”,经过4年发展,这种跨地合作的艺术教育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带动影响了当地更多学校对戏曲进校园的关注和参与。

注重从城市到农村、边远地区的人人美育。有的省份,戏曲进校园的推进已经开始关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村学校较多,其戏曲进校园活动将进校园与进乡村结合,选择不同主题的剧目和相应的形式进入农村学校,并逐渐探索与乡村文化馆建设的结合。四川将城市的戏曲教育资源带到少数民族及边远地区,成都、阿坝两地区域文化交流合作的“阿坝州藏羌戏曲进校园”是典型。

3、创新传播形式,多种媒介助力戏曲美育发展

2018年12月29日,新年戏曲晚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来自全国7所幼儿园、小学,4-8岁的105名少年儿童带来了京剧《卖水》、锡剧《双推磨》、“看码头好气派”(据京剧《海港》改编)、京剧《智取威虎山》等经典片段。小演员们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现场响起如潮的掌声。戏曲进校园的成果能够登上有着戏曲“第一晚会”之称的新年戏曲晚会这种高规格的展示舞台,鼓舞和激励了更多学校和学生参与到戏曲进校园活动中。

由北京市教委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承办的“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已举办九届,参赛选手累计达3万余人次,参赛剧种十余个,参赛队伍由北京辐射全国,让戏曲进校园这一活动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除了活动样态的丰富发展,一些城市也在搭建戏曲进校园的成果展示平台,通过创新传播形式,不断增强社会对活动的认知。除北京之外,上海在市民文化节校园中华戏曲大赛中推选出“校园戏曲之星”,河南在全省开展了“戏曲进校园示范课”,湖北举办了“湖北省校园戏曲展演活动”,四川举办了“中小学川剧传习展演活动”。由内容体系建设到教学展演平台搭建,戏曲进校园在深入校园文化的同时,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手段也在不断创新。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探索戏曲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播的新途径。2007年,原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牵头发起了“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并与地方联合开展了系列戏曲动漫进校园活动。作为最早成立依托公共文化共享工程开展戏曲动漫工作创新的省份之一,湖南加大戏曲动漫项目的实施力度,其“戏曲动画进校园”活动已经选取近百所小学依次开展活动。山东选择了吕剧、山东梆子、柳子戏三个剧种中的14个剧目,将适合动漫表现的经典折子戏作为制作重点,体现了地方面向青少年,借助新媒介、新形式传承戏曲的深入思考。

戏曲普及电视栏目的开设也是戏曲进校园的一个亮点。河南省依托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开展青少年戏曲擂台赛、“梨园春风进校园”活动。山西省依托山西电视台制作《走进大戏台》,四川省依托四川广播电视台制作《中国有川剧》,都针对学生的观看特点,策划制作戏曲电视栏目。

与新媒介、新技术的结合,除了戏曲动漫、电视节目以外,还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端的相关软件、课程的开发。湖北省研发建立了全国首家戏曲通识网络教学平台“长江新媒体在线艺术教育”,向全省各大中小学校提供《走近中国戏曲》在线课程。此外,湖北省还鼓励大中小学发挥“两微一端”传播优势,拓展戏曲教育资源。除了互联网在线教育,一些院校、剧院团、民营机构都在开发与戏曲相关的APP、手游、微信小程序等项目。

这些新技术、新形式的使用,在丰富了戏曲文化的传播与体验形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戏曲师资力量弱、专业教材缺的现实问题,成为各地戏曲进校园的有益补充。

4、关于戏曲进校园的思考

戏曲进校园,不仅是戏曲本身的传播与振兴,其对于当代社会传统文化的复兴也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戏曲进校园取得了亮点纷呈的成果,随着活动的深入推进,也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要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戏曲进校园的意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传统文化传承、校园文化建设、青少年成长有机地融合,科学、系统地构建戏曲进校园的教育体系。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