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俗  
古代为何要打更?打更对古代人的生活有什么重要作用
2021-06-28 15:33:19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打更人在古代,算得上是一个“高危职业”,因此,一名合格的打更人,不单单要有强壮的身体,还要有良好的眼神,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有良好的时间感。

 
虽然,更夫会借助于各种工具计时,但如果一觉睡过了,可就说啥也不好使了。睡蒙圈了之后,时间一搞错,那就会影响自己片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弄不好还要被追责。
 
在我们现在看来,夜晚就是睡觉的时间,外面巡逻的更夫,两小时敲一遍,除了打扰别人休息之外,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如果有这种看法,那只能代表着不专业。
 
更夫对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甚为关键,虽然岗位难度系数低,但入行的门槛比较高,打更这个活,可不是谁都能干的。
 
那打更到底对古人的生产与生活多么重要,请接着往下读。
 
打更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的科学技术本就不发达,人们对于深夜,总有种恐惧感。这种感觉我分析过,大概率是在远古时期,动物们总喜欢昼伏夜出,因此,古人从基因里面就对黑夜存在着恐惧。
 
除了这方面原因之外,古人的观念里,鬼怪、僵尸等也常在黑夜中出没,对于黑夜的恐惧,一直存在于他们的脑海之中。
 
因此,古人起初在设立打更这个职业的时候,就为了驱鬼镇邪,由职业巫师担任,为的是保一方平安。
 
即便是巫师晚上巡夜,也不能一直不停地走,这也不人性化。于是,当时便规定,两小时走一圈,敲打着竹竿或者铜锣,驱鬼镇邪。
 
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打更就成为了古人判断时间的一种方式,因为在那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鬼的。
 
古人为何要知道时间
 
自古以来,人们总对时间有一种特别的情感。简单地来说,时间是指导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工具。
 
白天,人们可以通过看太阳来判断时间,确定什么时间下地耕种,什么时间用餐,什么时间来入睡。
 
举行个集体活动,也好有个起始时间,方便为此做准备。到了夜晚,确定不了时间,那么外出聚会的人就无法同家人确定返家时间。
 
夜晚发生的案子,证人就无法准确地提供线索,黑夜就成了违法乱纪的保护伞,这很显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那么,古人在晚上睡觉,总担心睡过了,睡醒了之后,也不知道什么时辰,不利于生产生活的稳定进行,因此,古人在夜晚,同样需要知道时间。
 
打更人需要做哪些事
 
简单来说,夜晚一切不正常的事情,都属于打更人的监管范畴。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例如唐朝、宋朝时期,很多的城市都要施行宵禁。
 
夜晚到了之后,全城关闭。关闭之后,打更人在巡逻报时的过程中,不管是发现起火、大水、小偷、亦或者可疑人员,打更人都要及时发出警告。
 
因此在影视作品中,更夫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试想一下,不管是小偷还是入侵者,一旦被更夫发现,都会暴露行踪,因此为了保险起见,多会向更夫痛下杀手。
 
因此,更夫在选择上,既要对时间感知敏感,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最起码要跑得快,除此之外,眼睛一定要好,而且嗓门要大。发现问题全靠瞅,预警报警全靠吼,更夫:我太难了。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更夫最主要的工作,还是要打更,打更要是打不明白,其他的都白扯。那一个合格的打更人,在夜晚是如何能够准确知道时间的呢?
 
打更人如何确定时间
 
打更人要确保时间准确,通常会借助燃香、滴水、流沙等方法来计量。像古人常说的一炷香的时间,就指的是燃香计时。
 
打更人每天晚上需要打五次更,每间隔2个小时,打更人就会拿着铜锣和梆子出去,走街串巷向人们通报。
 
第一次敲击也就是一更天,从晚上的七点开始,节奏按照一快一慢,方便人们分辩。二更天在晚上的九点开始,嘴里喊着“关门关窗,防偷防盗”,节奏方面是先打一次,紧接着再打一次。
 
大约在晚上11点钟的时候,用一快两慢的节奏,打第三次更,口号为“平安无事”。凌晨一点钟,打的是第四遍更,口号为“天寒地冻”,节奏为一快四慢。
 
凌晨三点钟的时候,打得是第五遍更,口号为“早睡早起”,节奏也为一快四慢,但口号不一样了,也倒是容易区分。
 
到五更天的时候,一般早起的人就要准备收拾起床了,路上也就慢慢有了活动的百姓。古人晚上没电,通常也不熬夜,而且奉行早睡早起的习惯,由此看出,打更对于古人的生产生活还是蛮重要。
 
后记
 
存在即合理,古人之所以设立这样的一个岗位,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综合上文可知,打更人除了报时之外,还要承担起警戒、防盗、防火等作用,相当具有存在感。
 
即便是到了现在,在广东一些小的村落地区,依旧还有打更人的存在,或许,夜晚的打更声,能让人睡得更有安全感吧。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