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
她们,用镜头定格时代的瞬间
文/彭珵
路人甲乙的匆匆一瞥,她则独具慧眼定格这一时刻;有些人执着于眼前鸡毛蒜皮的苟且,她则用镜头书写诗与远方;你我生活中点滴是平凡,她镜头里的一帧一幅俱是不凡。
一张照片就是一个故事。用脚步丈量路途,以镜头记录美好,从发现身边的风景,到追味感动的瞬间,再到寻找生灵的踪影,这三位女性的“她镜头”,是她们给观者、给时代留下的印记。
她用镜头“描绘”人世间
2021年8月17日,南京凤栖苑小区全体居民都极为激动——在因疫情导致21天封闭管理后,整个小区终于迎来解封。当日下午一点,封闭的小区大门准时打开,居民们挥舞着国旗、洋溢着笑容,激动而又井然有序地走出小区——这一瞬间,被一名蹲守在出口处多时的瘦小女士用镜头定格下来。
这位女士名叫薛晓红,是一名纪实摄影师。十多年前,她因旅游接触到了摄影,自购入第一部单反相机开始就一头扎进摄影世界,用镜头记录眼中所见。“我喜欢拍身边看上去很平淡但很真实的生活,它们有更打动人的地方,我比较喜欢记录这些。”
此前住在南京茶南街区的她每天散步、买菜的时候都带着相机在周围转悠,街坊四邻亦是她的拍摄主角。“一些熟悉的画面,你平时路过时看起来可能没什么感觉,可一旦用相机拍下来,定格的那一瞬画面其实很有味道。像这张照片,一个孩子拿着糖葫芦跑过来,一蹦一跳的样子,一下子就能让人想到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
在薛晓红的镜头下,不仅有快乐的表达,更有对生命的思考。几年前,在一次为血透儿童公益募捐的活动上,她跟拍了其中一个9岁小女孩。在她拍摄的一张照片中,小女孩躺在医院病床上,身上插了几根导管,管里的血液正往一旁的仪器上输送透析,孩子脸上大大的眼睛无助地望向天花板。
“她家的经济条件比较困难,当时她妈妈都准备放弃治疗了。可是只要停止血透,20天左右,孩子的生命就没了。”最终,这组照片通过媒体发布出来后,小女孩一家通过公益募捐的途径,募集到了9万多元善款,“起码,她的医药费有指望了”。
这样的“血色童年”对于一个幼小的孩子及困难的家庭来说是不幸的,而薛晓红用镜头推动了一股温暖的力量,带来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让阳光再次温暖了他们。
除了个体人物,薛晓红也一直在关注大时代背景下的南京。作为南京城市摄影队的一员,她的镜头持续记录着这座城市几乎每一个大的发展节点。从2014南京青奥会、2018年南京长江大桥重新开放……到2020抗击疫情等,其中涌现出的重大事件与动人事迹,都被她的镜头留痕,镌刻上其独有的印记。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时值大年初一,江苏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在南京南站出发。在列车驶向武汉前,队员们在车厢内隔着玻璃和家属告别,这一幕被薛晓红的镜头记录了下来。即便是旁观者,她在拍摄这些“逆行”英雄的同时也被感动到泪眼婆娑,“我一边拍一边掉眼泪,送走第一批医疗队后,我一路开车回家,眼泪就没干过”。今年初,《新华日报》以《一位摄影师的影像2020》为题,为她做了一整版的报道。医疗人员、防疫工作人员、志愿者、雪中坚持送外卖的小哥等,这些在抗“疫”期间的群像,都通过她的镜头传达给大众。
一年后,薛晓红的镜头再次对准了受疫情影响的南京人。而对于这次南京凤栖苑小区解封的拍摄,薛晓红的角色已不再是一个旁观者,“我今年3月刚从这里搬走,听到小区被封的消息挺震惊的,因为我的公公婆婆还住在里面,80多岁的老人,我很担心他们”。
在为亲人担心与焦虑之余,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拿起相机,以纪实摄影者的身份,回到这个她经常散步买菜的“原居地”,不仅是为了守候小区内的家人与街坊四邻,更要记录下身居抗疫一线人员的辛苦付出与坚守。
在这21天内,薛晓红一路跟拍,希冀将抗疫工作人员被口罩遮住的每张面孔、被防护服包裹的每道身影都记录进镜头里。“我当时想给每位志愿者都拍一张穿着防护服的照片,但一进单元楼里,他们穿着防护服都长得一样,脸都看不清,有的人连正脸都没拍到。”所以,在小区解除封控后,薛晓红立即给每个志愿者拍摄了摘下口罩后的肖像照,送给他们做纪念,“希望照片能告诉他们,他们的付出,我们会永远记住”。
这段时间拍了多少照片,薛晓红自己也记不清了,正是这些无声的镜头语言,刻画出了其中鲜活的人物与日常,他们的悲喜冷暖似乎能涌出镜头外,直逼观者眼前。又如薛晓红总是钟意拍摄时代变迁下的巷陌人家、贩夫走卒,在镜头里,他们或踟蹰驻足,或转瞬即逝,其中的世间烟火、凡人心灵,都能被她细腻的影像语言尽数记叙,化作一张张令人动容的照片。
她用影像“凝视”大自然
8年前被招募至《云上的家庭》纪录片摄制团队时,李茜刚刚结束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所学专业既非摄影,也非动物学,而是植物学。
《云上的家庭》是由国内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及其团队打造,讲述的是生活在云南一个滇金丝猴家族的故事。“滇金丝猴生活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区域,我之前的专业方向是高山花卉,与它们正处在同一种生存环境下。这个纪录片除了反映滇金丝猴这个动物群体,也展现了它们栖息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就这样,身为云南人的李茜,既是滇金丝猴的“老乡”,又具备专业的植物学研究背景,便被摄制团队招至麾下,当时对纪录片拍摄这一工作还不甚了解的她,就这样踏上了前往云南白马雪山的道路,也自此跨入了野生动物摄影这一领域。
地处滇、川、藏三省交界处的白马雪山,海拔极高,山林密布,生物种类繁多,人迹罕至,历经一年半,李茜跟随团队录制了滇金丝猴家族一幕幕的生活动态:在雪中,它们依偎取暖;在林间,它们攀援跳跃;在树梢上,猴宝宝在母亲怀中呆望镜头……这样的野外拍摄,让李茜在深山老林的一呼一吸间,感受到了惊喜与危险的并存,李茜对数年前的这段经历仍记忆犹新:他们在4500米海拔上产生高原反应,在下山时偶遇黑熊,最近距离仅有5米。“我对野外拍摄不存在小清新的幻想,这种历练是对你身心意志与毅力的锻炼,之后可能也没有这么多机会,能再去近距离、长时间地体验这种生活。”
这次野外拍摄,不仅让李茜真正了解到“用影像保护自然”的意义,更为自己打开了动物纪录片摄制的大门,她认为,摄影入门的门槛不算高。“要拍出好的东西的本质,在于你所要表达的故事。摄影其实是一门上手容易精通难的技术。说白了,摄影是一门手艺。”
非摄影专业的她,在不断实践与摸索中,逐渐成长为一名独立摄影师。之后她与丈夫共同开设了摄影工作室,继续从事野生动物纪录片的拍摄。
野外拍摄的困难不言而喻,在很多人的想象中,“与天斗、与地斗、与野生动物斗”,应是这些摄影师们的家常便饭。当总结拍摄野生动物的心得时,被问到是否有过“对危险的担忧”,李茜提到最多的反倒是“等待”。“大家对这事有误解,会觉得拍野生动物危险挺多,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刺激。野生动物其实很怕人,你根本没有机会很近距离接触它们,可能连续好几天都见不到,对于拍摄者说,这已经是‘常识’了。”
李茜每年大部分时间在野外,与其他团队合作拍摄野生动物纪录片,她的工作形式总是在奔波与等待间交错。动物什么时候现身?现身时会做什么?这些问题经常会在拍摄者的预估以外。“我们会在拍摄前预设故事线,就是你在安排拍摄时间的时候,要估计这个动物这个时间点大概干什么,来合理地预设好一个故事。然而这个预设十有八九不会发生,拍不到是大概率的事情,因为动物并不会按照你想的去‘演’。但是等待过程中可能会有惊喜,或许能拍到其他动物,说不定会上演另外一个故事。”
师承奚志农,李茜希望能做出同样精彩且有影响力的纪录片,“野生动物摄影并没有说一定要爬到雪山之巅,或者是到一些非常极限的环境”。在李茜眼中,动物纪录片除了“大而野”的内容,着眼于“小而美”的形式也会自有风格。比如,蜘蛛结网、小鸟破壳等过程,经常不能为人所注意,但延时摄影的形式,可以将这些呈现为一个又一个奇妙的微观影像作品。
现在,李茜也有了更多时间进行一部分室内工作。在她位于苏州的家中,植物延时摄影成了她的又一项工作内容。“种子什么时候发芽、生长的速度如何,拍摄时更多是去卡这些节点,这样在视觉上有比较精彩的呈现。植物的生长过程相对缓慢,肉眼不易察觉,而延时摄影压缩了时间,最后就有一个超越视觉的呈现。”
从接触摄影到对延时摄影手法的掌握,从野性的动物到“佛系”的植物,李茜一直在挑战与创作新的拍摄内容,“我想做自己主导、参与程度更深的作品,或者是别人拍不到的东西,能够讲我自己想讲的故事”。
她用热爱“定格”金陵城
黄颖是个普通的“白领上班族”,朝九晚五自是日常,但八小时以外的生活,于她而言才不是柴米油盐、锅碗瓢盆,而是曝光、景深、柔焦、色温。
2015年,还在读研的黄颖受导师影响,接触到了摄影,从用自己奖学金买下第一部单反相机开始,她对拍照的兴趣便一发不可收拾。“最开始因为专业是新闻传播,那个时候学习的风格可能会偏纪实一点,后来到南京工作,就更喜欢风光类的题材。南京的景太多了,特别值得去记录。”
如她所说,南京是一座极富历史韵味的城市,人文与风景交汇于此,而紫金山作为“金陵绿肺”,一直都是摄影圈“老法师”们的天然“内卷”之地。
黄颖就住在紫金山脚下,近水楼台者自然得美景先——中山陵的音乐台、明孝陵的石象路、灵谷寺的萤火虫与桂花……这些游人心目中的“网红打卡点”,也是她的日常拍摄对象。当她拿起镜头,徜徉在青翠之间,微风轻拂,她的眼睛与镜头融为一体。随着快门按下,定格的是属于她、属于这一刻的美好。
“紫金山就是一座摄影宝库”,黄颖偏爱在明孝陵的石象路上取景,高大树木与600多年的明代石刻交相掩映,最符合她对古都风韵的想象。“这边的四季风景各有各美,像现在银杏黄了的时节,我会有一个应季的拍摄,这些石骆驼、石麒麟、石人一拍感觉就来了,时不时还有小动物出现,也会给照片增添一点灵动感。”
要在最佳时节抓住最好的景,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景色,摄影师的作息远不止“996”与“007”。在上班前赶紫金山的薄雾、晨光、雪景,下班后再去追晚霞与落日,黄颖就这样经常在“打工人”与“自由摄影师”两种角色间无缝切换。而一身连衣裙和一双皮鞋,已是黄颖作为一名年轻“女法师”的基本摄影着装,这让她在一众身着冲锋衣、脚蹬运动鞋的“老法师”间显得格外养眼。
黄颖的摄影装备里有相机、长焦镜头、广角镜头、无人机、水,甚至还有小半斤猫粮方便她顺带“撸”猫。“如果需要拍夜景或者长曝光,还会带上大脚架或小脚架,最重的时候能有15斤,经常一走就是大半天甚至一天。”
从开始学习摄影起,南京的四季花事、绿树城郭、日月星辰,悉数被她收入镜头:在石臼湖边熬最晚的夜,只为拍最亮的星;为了拍到无人的雪景,冬天凌晨5点摸黑到明孝陵架好机位;在灵谷寺拍萤火虫,她对蚊子的忍耐性也远大于常人;刚开始学习用无人机拍摄没多久,价值5000元的无人机就在阅江楼附近“炸机”失踪了……在通往“老法师”的道路上,黄颖积攒了不少这样“特别”的摄影“日常”:“我归纳了下,就是特别冷、特别热、特别早、特别晚、特别慌。虽然拍摄中间总会有好几次不算成功的经历,但是习得教训、积攒经验才是最重要的。”
“以前我们导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傻子都会拍的照片就不要拍了’,话糙理不糙。”黄颖说,“他时常教导我们不要随手拍,不然和手机拍的唯一区别只不过是,拍出来了一张清晰度高、色彩明亮的废片。”
现在,爱猫、爱独行的黄颖,已逐步成长为一名摄影大V,她以“孤行喵”为网名在微博上发布作品。她诠释的南京景色让很多人眼前一亮,多次被“南京发布”“江苏微旅游”“微博江苏”等知名官方微博转发推送,更多人通过她的作品,了解到了南京不一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