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民俗  
新书上线:《风起文澜》愿与天地共清欢
2021-12-23 18:03:21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放眼人类文明史,越是经济富庶的地方,越容易诞生灿烂的文化。

 
在中国,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战乱频仍,人口数次南迁,江浙一带气候和暖,降水充沛,经济的发展速度开始远高于北方。此后一千多年,这个区域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支柱,百姓生活日渐富足,多令子弟读书,遂使此地成为人文渊薮。杭州则是这个地区尤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文化发达、读书人众多,自然就会兴起藏书的风气。杭州藏书的历史,是杭州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重磅推荐
 
↓↓↓↓
 
《风起文澜》
 
新书上线
 
作者简介
 
王荣鑫,1988年生于山东诸城。现为浙江大学出版社人文与艺术出版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书籍史、藏书史。其编辑的作品曾获浙江树人出版奖、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出版物奖。
 
《风起文澜》以藏书史为线索,发掘杭州历史上富有文化内涵、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能够代表杭州文化特质的藏书故事。在漫长的杭州藏书史上,文澜阁的故事具有代表性和总结性,文澜阁故事涉及文化因素众多,故事情节曲折,可以用可歌可泣来形容,而文澜阁的文化内涵恰恰来自杭州自古以来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
 
宋元藏书——国子监群贤刻书
 
国子监是南宋的最高等学府,也是中央教育管理机构,还具有最高出版管理机构的职能。南宋初年,由于北宋时期的书籍被抢掠一空,国子监开始重新校刻经史群书。国子监最初选址在临安城内的纪家桥,经考证为今天杭州市延安路“红楼”之西。
 
绍兴九年(1139)九月,尚书郎张扩面见高宗提出,将各地道学、州学旧的监本书籍搜集回来刻书出版。这是一个大工程,高宗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当然,事情没有像张扩想象得那么简单。各地道学、州学虽藏有大量书籍,但多有残缺。比如搜集回来刊印的《六经》缺《礼记》,搜集回来的正史缺《汉书》和《唐书》。由于搜访图书困难,朝廷很多官员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刻书之事就只能暂时搁置了。
 
随后的几年,国子监的地位不断攀升,高宗也对国子监的教学和刻书十分重视。
 
书中这么写道:
 
 
绍兴十三年(1143),临安府将籍没的岳飞宅改造成国子监,历时半年竣工,规模宏阔,建筑华丽。内有崇化堂、首善阁、讲堂(四所)、大成殿、石经阁以及住宅区。宋高宗亲自为首善阁榜题词。落成之时,宋高宗又派秦桧送去一座孔子像,放在国子监大成殿。
 
直到绍兴二十一年(1151)五月,又有大臣上奏提起刻书一事。高宗对秦桧说:“国子监中所缺的其他书,也要下令出版,即使花很多钱,也要刻。”刻书一事终于迎来了转机,秦桧受命为刻书拨付了专门的经费,如此历时数年,终于完成了正经和正史的刊印。
 
国子监一方面自己刻书,另一方面也委派临安府或江浙军刻板,再收归国子监刷印。据《两宋国子监监本考》统计,南宋时期国子监经部书有41种545卷,正史22种2039卷,诸子6种30卷。
 
明清藏书——鲍廷博献书修四库
 
鲍廷博家富于藏书,家中长期雇佣着一批俑书,专事抄书。一晃很多年过去了,多年来为满足父亲的藏书和读书癖好而购书、抄书的少年鲍廷博,也成了声名卓著的版本学家,很多读书人、藏书家和书估来请鲍廷博帮忙“长眼”。
 
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六,向天下征集遗书的诏书下到了各省总督、巡抚、学政处。征集遗书的诏书开始没有得到各地官员的重视,到了这年十一月,乾隆命翰林院发下第二道诏书,责成各地官员尽快办理,乾隆皇帝对浙江省献书寄予了厚望。
 
乾隆三十九年五月底,天降微雨,浙江巡抚三宝一大早就乘着轿子来到鲍廷博家。这天,派到京中武英殿领取御赐图书的车队午时将到,三宝亲自到鲍家来,参加入藏仪式。
 
书里这么写道:
 
 
此后,三宝作为浙江巡抚,说了一些劝勉读书、藏书的话。鲍廷博和鲍士恭父子感谢了浩荡皇恩,感谢了三宝巡抚,告诉族人这是家族盛事。
 
仪式结束之后,三宝就辞行了。
 
鲍廷博将鲍士恭和族中几个子侄叫来,讲了他的一个重要设想。
 
他说:“我有一个设想。我们族都是布衣,没有做官的,好在天下升平,以致经商积累了一点财富。然而能留名青史,却仰赖这次献书和赐书。皇上纂修《四库全书》是为了便于天下士子读书。我们还是可以在这方面做些事,以我们家中所藏善本为底本,刊印书籍,广为流传。”
 
鲍士恭说:“父亲说得有道理,我们先前也刻过一些书,谈不上多,多是世间稀见之书。几年前我们刊印了青柯亭本《聊斋志异》,已使此书广为流传。如今以此法印一些正经正史,庶能有禆学林。”
 
于是,鲍氏知不足斋从这天起开启了不朽的刻书事业,刻成了著名的《知不足斋丛书》。
 
文澜故事——陈训慈西迁护阁书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略中国。没过几天,就开始有日军的飞机在杭州上空盘旋。浙江图书馆馆长陈训慈坐在孤山馆舍的馆长室里忧心忡忡。他心里盘算着,按日军这个速度,用不了几天就会打到杭州来,馆中的书,特别是这套浙江人心之所系的文澜阁《四库全书》该如何保全?
 
书中这么写道:
 
 
1945年2月,徐青甫、张宗祥、竺可桢、陈训慈、蒋复璁等在重庆的浙江人,发起成立了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为库书回浙做准备。
 
这时,关于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去向,有了各种传言。有一种传言说,某个高级别官员,觉得贵州人想看到书很困难,而杭州交通便利,可以去北平看那两套《四库全书》,所以建议将库书运到贵州。也有人说,蒋复璁、教育部和四川省的有关人士,有意将库书留在四川。但是这些意见都没有公开提出过。
 
抗战胜利后的一天,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找到张宗祥说:“冷僧,现在国都定在南京,南京为四方观瞻之地,江南四库就只剩文澜一阁,浙江地较偏僻,杭州虽有西湖,究不若南京阔大,一部书放在南京更起作用,就此想征求你的意见。这不是我的个人意见,是教育部的意思。”
 
张宗祥说:“这本是一件公物,是民国向清室接收下来的财产,任凭当局的处置,我个人有何意见可以发表。不过我补抄时未用公家一纸一笔,都是向浙人募来的私财,外省的富翁也不曾惊动一个。所以现在这一部书多多少少有一部分是属于浙人公有的,好在菊生、湘舲等几位都在上海,你何妨向政府建议征求浙江父老的意见看是如何?至于我个人的意见是希望留在杭州的。”
 
蒋复璁也便无话可说了。
 
1946年5月15日,文澜阁《四库全书》从重庆青木关启程,由六辆卡车运送,走上了返杭之路。全程遭遇盗匪、路险、水灾、烈日等艰险无数,历时五十多天,文澜阁《四库全书》终于在1946年7月5日平安抵达杭州浙江图书馆。
 
一段可歌可泣的护书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
 
“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是一套旨在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坚持“讲故事、轻阅读、易传播”,充分呈现时代特色、全域特色、故事特色、开放特色。
 
整套丛书包括一部专著和十个系列一百余册图书,内容涵盖城史文化、山水文化、名人文化、遗迹文化、辞章文化、艺术文化、工艺文化、起居文化、风俗文化、思想文化等方面,既有全面展示,又有亮点凸显。
 
为了吸引更多读者尤其是年轻受众,丛书一改以文史专家为主要作者的习惯做法,邀请省内外作家担任主创团队,组织文史专家、文艺评论家把关提升,以丰富的历史故事承载优秀传统文化,以细腻的对话和情节蕴含优秀文化思想,但愿成为一套令人开卷有益、爱不释手、喜欢推介的好书。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