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深夜,雕爷发布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雄狮少年》就是中国版《肖申克的救赎》。极力向他的读者推荐电影《雄狮少年》。其中回忆起多年之前,当《疯狂的石头》上映之际,他和我另外一位好朋友有感于好电影无人问津,于是买了电影票站在北京街头向路人免费派送,希望以此支持国产好电影。
《疯狂的石头》大获成功,但是这一次《雄狮少年》则未必。刚才我去查过票房,上映4天,刚刚过7000万,系统预测总票房2.9亿。这样的预估和猫眼购票观众的9.5分,豆瓣都8.4分不大相称。标准的高口碑低票房走向,要么是愿意看这部电影的人还不知道这部电影,要么是现在打高分的人就已经是观众的全部。
先前我在公众号里问过读者,请大家谈谈《雄狮少年》的观后感。主要是因为我今年都不打算进电影院,免得出什么状况之后没法照顾我的两只猫咪。这样一来我就和所有没看电影的观众一样,面对一大票形形色色的评论,要从中分辨出一部电影究竟值不值得看。
正面和负面的意见我都看过不少,于是知道人们喜欢或者不喜欢的点究竟都在哪里。是品味和审美的差异么?是对故事要求的差异么?我觉得都不是,重点是人们对少年气的认同程度。
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身上还有少年气,这种少年气要面对坚硬的现实,但是这个人依然不愿意放弃,那他应该会被深深打动。而如果一个人身上已经没有了少年气,或者依然有残留却已经不再相信,那他肯定也有无法移情其中,只是纯粹从技术角度进行评价:故事新不新,人物好不好,造型帅不帅。
观众到底要什么?没人知道。一年到头,观众的注意力和喜好都在不断变动。突然之间产生某种一致认同,就会形成人潮人海。更多时候只有分散认同,局部认同,少数认同,那就无法相互激发感染。这中间的化学变化的配方,大概是每一个制片人和每一个导演都在孜孜不倦研究的对象。
在一年将尽的时候,人们在心底里还需要一点少年气么?还相信少年气么?对少年气还觉得美好么?我认为是的。人们还是希望内心得到感动,灵魂得到触动。在充满千难万险却又让人无言以对的生活中,还是想要去相信一点什么。如果希望是有限的,那么相信本身就是一种美好。
《疯狂的石头》在2006年上映,距离现在十五年。十五年前雕爷和朋友站在北京街头派送电影票,这种行为我认为充满了少年气。十五年后,这种少年气在他心中不死不灭,所以他还是会因为《雄狮少年》而深深感动。这和艺术水准无关,纯粹的是火焰和火焰之间的感应。
我当然知道,他希望我也去看一下这部电影。和十五年前一样,他们站在街头送票,我在网上写文章呼喊。但是他也说天寒地冻,自己已经不能再站在街头为爱吹冷风。我的想法也类似,当初为了保全自己的少年气,为了珍视自己所爱之事,我们已经努力过,而且很努力。如今我们已经两鬓斑白,这世界正一点点移交到更年轻的朋友手上。我们不能对他们说你们应该怎样,认同与否,珍视与否,那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作为一名慈祥的叔叔,我说我看过每一条留言评论,知晓每个留言人对《雄狮少年》的评论。根据这些评论我认为这部电影值得观赏,我说值得还有少年气的人去点燃一次内心的小火苗。然后,剩下的事就是他们自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