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广州市公共文化工作总结部署会议在广州图书馆举行,会上首度表彰了广州市“最美图书馆员”“最美群文工作者”“最美文旅志愿者”,并为16个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场馆“花城市民文化空间”授牌。
2021广州最美群民工作者颁奖现场。通讯员供图
盘点2021年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成绩单
2021年,广州全市共建成通借通还公共图书馆(分馆)、服务点、自助图书馆663个(较2020年新增97个),其中面向全民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分馆)313个(同比新增19个),达到每5.9万人一座图书馆,镇街图书馆覆盖率达到100%;建成文化馆(站)215个(新增16个),社区(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767个,市、区、镇(街道)及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网络全面覆盖;旅游信息咨询中心(服务网点)29个,其中市属直管点11个,逐步形成立体化的咨询服务网络;11条村建成旅游标识标牌。
公共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达到1240万人次,同比增长25.76%;累计注册读者455.89万人,注册率接近25%;外借文献约3270万册次;举办读者活动约16297场,增长36.53%;参加活动读者(含线上线下)约1968万人次,其中线上1610万人次,实现大幅度增长;数字资源下载、浏览量约15075万篇(册),较2019年增长约30%。截至2021年底,黄埔、白云、南沙、海珠4个区公共图书馆读者到馆人次破百万,黄埔、花都外借文献突破200万册次,南沙、番禺、白云、增城、越秀、海珠6个区公共图书馆外借文献量破百万。
全市文化馆(站)开展各类群文活动11979场次,线上线下受惠市民群众2222.6万人次,基本接近2019年人数。2021年,全市共获各级表彰、奖励、荣誉374项,其中国家级40项、省级75项。广州图书馆获评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文献流通部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市文化馆组织参加省群众艺术花会连续三年、省群文创作评比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黄埔区图书馆入选全国第九届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名单。省文旅厅发布2019年公共服务综合评价,广州居全省第一位。广州全民阅读指数连续第四年居全省首位。
最美文化工作者走上台前
为表彰先进,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广州市文文化广电旅游局首次组织、评选了一批公共文化战线的先进典型。
张安国是越秀区东山街道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他扎根基层17年,主动将文化工作融入基层综合治理体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东山建设,创办了东山地区“街坊文化节”“品质文化东山、共建共治共享”文化论坛等品牌活动,不断提升“东山文化”的认同感,齐心协力共建“宜居东山、平安东山、文化东山、幸福东山”,社区邻里和睦、互敬互让蔚然成风,警情实现零发案,受到驻街单位和居民高度肯定。
海珠区文化馆街舞分馆馆长郑峰,同时也是广州市街舞志愿者领头人。自2017年始,郑峰带领街舞志愿者积极开展“街舞公益进校园”项目,开展活动150多场。深入梅州、汕尾等省内6个地区志愿支教,开设街舞公益课堂,惠及1000多个山区孩子。组织150多名街舞志愿者到抗疫一线,街舞助力抗疫事迹获全网1亿余点击量。
广州爱心读书团创办者汪翊致力文化助残,定期到广州市盲人学校开展课外辅导,组织视障学生到华南植物园感受大自然。2015年起与广州图书馆的“盲读快乐营”项目紧密合作,多次组织朗诵爱好者和视障人士同台诵读经典,帮助视障人士更多地走上舞台,走向社会。他还结合专业优势,拓展法律助残服务,为视障人士提供法律咨询,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16个“花城市民文化空间”受扶持及授牌
2021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推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展示”资助项目,对提供公共文化设施和公益性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及相关文化服务的企业进行资金扶持。天河湿地文化角、广州灰塑展示中心等首批16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获颁“花城市民文化空间”。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共服务处负责人告诉记者,2021年,市文广旅局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制定了《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试点工作方案》,在全市31个单位(设施)组织试点,2022年将在试点基础上出台《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指导意见》,同时抓紧推进《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立法,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政策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下一步,将在滨江沿岸、都市商圈、产业园区、交通枢纽等场所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轻食餐饮等功能,充满设计感和美学品位的“花城市民文化空间”,实现传统公共文化设施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转型,更好地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22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该次会议提出,2022年,广州将编实织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总分馆服务体系、广州公共文化云“三张网”,点燃擦亮文旅志愿服务“繁星行动”、民间文艺团队扶持“群星工程”、广州公益文化联盟“星团计划”等“三颗星”,抓实做好提升广州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稳妥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紧扣主题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常态化服务效能考核监测“四件事”,逐步建成布局科学均衡、供给丰富多元、服务优质高效、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