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月1日电 题:数字技术让敦煌艺术“走出”石窟:近30年探索、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记者 郑莹莹
作为敦煌研究院首个官方授权指导的线下多媒体特窟特展,《敦煌奇境——传奇洞窟220窟之谜》多媒体展全国首展1日在上海正式对公众开放,将持续至3月22日。
数字技术让敦煌艺术“走出”石窟,走进城市,走近更多人。“数字敦煌”这些年历经哪些发展?
莫高窟第220窟等比例模型的细节 郑莹莹 摄
近30年数字探索之路
敦煌,地处古代丝绸之路咽喉要地,见证着东西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延续千年的敦煌石窟中,精美绝伦的壁画、彩塑和石窟建筑,记载了公元4至14世纪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宗教传播和艺术发展历史。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敦煌的数字化之所以能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直坚持在做,“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尝试探索怎么用数字化方式去保存石窟的信息,一直坚持做到现在,近30年才积累了这么一批资料。”
俞天秀还记得,最早的时候,只做了十几个洞窟的数字化,那时候的应用很窄,时常有专家说需要一张照片,却刚好(那个洞窟)没做数字化;直到后来“数字洞窟”积累到一定量,大概把10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做完后,敦煌研究院的所有授权基本上就都是数字化内容,工作人员再也不用单独去拍照片了。
壁画乐器实物复原 郑莹莹 摄
适合的技术就是最好的技术
俞天秀说,以前很多人会问他,敦煌的数字化技术是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他常这么回复:“我只能说它是最适合莫高窟数字化的,它能够解决莫高窟所有的问题,也能解决石窟寺存在的很多共性问题;至于先不先进,我觉得只要能解决问题,这技术就是最好的。”
在此次《敦煌奇境——传奇洞窟220窟之谜》多媒体展上,数字技术也让身处上海的参观者有机会感受敦煌之美,迷你版的莫高窟第220窟在细节上十分考究,壁画乐器实物复原、多媒体剧场等也让人好似“走进”了洞窟中的初唐盛世。
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武琼芳说,敦煌石窟有它比较特殊的地方——它是一个不可移动文物,“我们不可能把石窟搬到别的地方给大家看,所以只能想尽办法把它复制出来。早年是用老艺术家们的临摹品,后来有了‘数字敦煌’,我们可以用更多样的方式把高清采集的壁画和彩塑呈现出来。”
光影剧场 展方供图
科技让“历史不曾远去、文物就在眼前”
自上世纪40年代起,几代莫高人坚守大漠,保护和研究敦煌石窟。735个保存下来的洞窟、2000多身彩塑、4.5万平方米壁画、数万件藏经洞文物,共同构成了辉煌绚烂的敦煌艺术文化。
此次在上海的多媒体展“不求泛泛而知,但愿读懂读精”,聚焦一个有着传奇故事的洞窟——莫高窟第220窟。
武琼芳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用展览为观众定义敦煌,而是想搭建一座桥梁,拉近敦煌和大众的距离,“因为敦煌就是一个百变美人,不一样的眼光,不一样的专业背景,不一样的年龄层,不一样的文化背景,看到的敦煌就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敦煌最大的魅力。”
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今天,敦煌研究院举办和指导了一个又一个敦煌展。而伴随科技发展而兴起的“数字敦煌”,无疑将进一步让敦煌艺术走出“石窟”,迈向世界。(完)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