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打击乐,说到打击乐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则是摇滚乐队中的架子鼓,而对于民族音乐中的鼓种,皆如碰铃、板鼓、堂鼓、缸鼓、铜鼓等民族乐器熟知的少之又少,可见我国钟鼓文化发展至今,已经并不为大众所知。
钟鼓文化的现代传承多少令人担忧,但在先秦时代,钟鼓音乐却是王公贵胄的标志,在诗经中便有记载演奏钟鼓之乐的诗句,诸如“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样的诗句,随处可见。
那么一度被称之为雅乐正音的钟鼓乐,是如何从先秦时期鼎盛,逐渐走向没落的呢?
一、中国古代的钟鼓音乐,起源于“巫文化”之下的祭祀和敬神,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种类,因此早期的钟鼓乐属于“雅乐正音”
最早的钟鼓乐,起源于先民们对于祖先的祭拜和祭祀,其后随着社会的更替,尊崇礼教逐渐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必要手段,于商朝开始统治者更加注重神鬼之说,祭祀等巫术活动的频繁程度大大超过前朝,每次在祭祀鬼神的时候都必然会有歌舞相伴,这种祭祀歌舞之中所用的乐器,便是钟、鼓。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祀逐渐成为一种礼节性的行为,钟鼓音乐也就随着正为国家祭祀时所用的音乐,被称之为雅乐正音。它既是音乐,也是礼法。
礼乐礼乐,在古时两者是不分家的,在祭祀之时没有音乐相伴是祭祀的大忌,即使是穷慌之地,在祭祀鬼神的时候依然会敲击碎石锅瓦来伴奏,然后齐声歌唱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各路鬼神可以保境安民。
到了周王朝,统治者非常明确的将”礼“和“乐”做出规定,周公旦所颁发的礼乐制度自周朝开始影响至今。
在周朝,礼乐制度是配合宗法制相应实施的,所以在当时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礼乐,并且由于宗法制等级森严,在王公贵族中不同等级的人所享用的礼乐也都不同。
就乐来说,对于乐曲的名目,乐器的种类数量,乐工人数等等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超出规格则是严重违法了。当然这种礼乐体制在一定时期内有着巩固皇权的作用。
在周雅乐中,乐器、舞蹈、歌唱都不同时进行,舞蹈是羌管乐器和唱歌配合,歌唱再由乐器簧管笙伴奏,而器乐也就是”金奏“是用钟、鼓、磬共同演绎的合奏,这种礼乐的规格是最高的,往往只有天子和诸侯才能享用。
钟、鼓、磬所演奏出来的音乐声音宏大,效果更是肃穆庄重非常符合帝王诸侯的身份象征,然则普通的士大夫则只能单单用鼓。恰是礼乐制度的影响,钟鼓乐器很难在民间流行起来。
《墨子·三辩》中提到:
“昔诸矦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
可见到了春秋甚至更早一些的周王朝时期,钟鼓音乐就已经不再单单只是祭祀音乐了,也成为诸侯王们欣赏的艺术。在气势雄浑的钟鼓音乐之中,在加上各种舞姬穿行其中,这正是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最常见的宴饮方式。
而这其中所用到的乐器,最重要的就是钟鼓。
二、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周王朝时期严格按照礼法规定的乐器演奏,逐渐下沉到诸侯乃至士大夫的家里,从而使钟鼓之乐达到顶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宗法制逐渐瓦解,各地诸侯皆相侵占,有的异姓诸侯相结盟,有的同性诸侯却兵戈相向,血缘观念慢慢的被地域的封国观念所取代。
随着旧的社会秩序逐渐崩塌,新的社会秩序还未建立,很多原本在周王朝时期,只能由皇帝欣赏的钟鼓乐曲,慢慢流传到了诸侯之中,再经由诸侯逐渐向下发展到大夫等。
总之就是听众范围的扩大,促使钟鼓乐逐渐发展的同时,摆脱了一部分礼法的束缚,更具有艺术特点,从而在艺术成就上也取得较高的成就。
欣赏者的增加,自然导致创作者的增加,大量读过书的士子们加入到钟鼓音乐的研究上来,促使古代中国钟鼓音乐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来了一个高峰。
就连一代圣人孔夫子,也加入到音乐研究的潮流之中来,他见不惯周礼的崩塌,于是对于随后兴起的新乐非常不满,以维护礼乐制度为己任的孔子为抨击新乐而说出: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所谓的“新乐”和“旧乐”实际上都是以钟鼓为主要乐器的礼乐和礼乐的变种,显然孔子并不能阻挡社会潮流的发展,新乐的蓬勃发展它脱离了礼乐的等级限制,音律上面更为的大胆,使得其清新活泼,风格多样,就连那些坚持要克己复礼的王公贵族们也不得不承认对新乐的喜爱。
新乐广为传唱后不仅仅在当地发展,随着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交往,新乐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曾侯乙墓出土的春秋时楚国的编钟一套十三枚,具备完整的十二律,在钟的音列上包含了各地的乐谱,最为著名的曾侯乙编钟更是以铭文的形式更是告诉我们当时音乐大交流的盛况。
三、汉唐以后,随着外来乐器的传入,以厚重典雅为特色的钟鼓音乐,已经逐渐不再出现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只以祭祀音乐的方式存在,走向没落
春秋以后,等到了秦朝时国家再现大一统的局面,但此时思想碰撞的诸子百家时代已经过去,曾在春秋时显赫一时的钟鼓文化,也逐渐不再是全民的爱好,其艺术价值,正被其政治价值所侵蚀。
到了东汉开始中国渐渐的与西方文明相互交流,随着各种外来乐器的传入,本土乐器的丰富和发展,钟鼓乐之中的“艺术性”在逐渐褪色,政治性在逐渐加强。
换句直白一点的话,钟鼓乐慢慢的变得不像是给活人演奏的,而像是给神佛啊,国家祭祀大典上专用的礼乐啊等等方面扩展。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自然是钟鼓乐自身的不足,作为一种有祭祀音乐发展而来的打击乐器,不管是钟、还是鼓,都是厚重有余而灵便不足。
这在先前时国内音乐文化还比较初级,与外部的交流还不太频繁的时候,大家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可当汉朝丝绸之路以后,越来越多的西方乐器进入中国,这些乐器种类繁多,变化丰富,与祭祀用的雅乐来想比较,这些外来民族传来的乐器,更多的则是以民间文化交流的方式传入,在接受度上,自然更受百姓们欢迎。
除此之外,抛开营业的层面,从政治层面上来看,随着中国古代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皇帝的地位也是不断的上升的,这时候专门用来给皇帝听的雅乐,就不适合作为民间流行音乐。
由此,在自身的音质限制下,在外来乐器的挤压下,在加上皇帝为了提高自己的权威,禁止民间对于钟鼓文化的欣赏,如此一来,在后世王朝历史中,钟鼓音乐逐渐被取代,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对于先前的民间打击乐,也就是“钟鼓业”便失去了原有的热度与追捧,在当前的信息时代,由于时代的不同,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逐渐的中国民族打击乐的发展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学习民族打击乐的人越来越少,大多年轻人都是追求流行音乐,吹捧流行歌手,更为喜欢的还是动感流行的音乐,喜欢快节奏的旋律。对于中国的传统民族打击乐却以忽视不见,民间的打击乐也因此淡出人们的视线,遭受冷落。自从中国民族打击乐陷入瓶颈。
肩负使命,砥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四、结语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民族乐器和民族乐队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五十年代末产生了新型的民族鼓类打击乐器五音排鼓,更是创造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但随着潮流的发展新型音乐的兴起。
当代青年在面对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始终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原则,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扬中国民间打击乐,我们要去用新眼光,新视角,去看待世界各国优秀的音乐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融合我国的民族打击乐,从而创造出让世界认可,让广大青年传唱的中国民间打击乐。
曾在春秋时有过繁盛,后随着连年的战争,也曾有过低谷,但在封建王朝的末端再次兴盛了起来,直至近现代信息时代的到来,民族打击乐也最终走向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