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以剧情类纪录片的语言重绘稷下学宫峥嵘,着力于民族现实、民族记忆、民族认同与民族想象的互动关系,从影像时空美学角度重铸民族建构的文化意识作用。在中国与国际视野下展现了齐鲁思想文化对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稷下学宫的建筑本体是纪录片叙事的空间中心,但纪录片并未对学宫建筑细节过多着墨。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社会科学院”,其文明指引作用是刻画的重点。因此,纪录片选取战国的百家争鸣、秦时的焚书坑儒到汉初的思想一统的文化背景。其一,借助观众对于“战国争霸”“焚书坑儒”“独尊儒术”等真实丰富的民族现实素材的熟知度,为记录叙事水到渠成地从物质建筑个体到精神共体的升华提供现实支撑。其二,在对稷下学宫的线性流动叙事中,撷取了战国到秦汉时期关键的历史拐点结成五个叙事主题,使纪录片表达的节奏感、趣味性和可看性大为加强,提升了表现张力,行篇高潮迭起,将更多观众纳入民族共同想象的影视场域。
在叙事模式上,纪录片以人物视角切入。围绕稷下学宫的渊源,孟子、荀子、邹衍等历史人物在国家间的游说路径和历史事迹的讲述相互交织,主要表现为“行动的历史人物”和“具象化的历史人物”。行动的历史人物,一方面对于历史的展演不止局限于齐国一隅,亦有燕国、秦国等国家的历史背景补充,扩充了稷下学宫的记录容量,达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全局观效果,另一方面隐喻了稷下学宫和稷下先生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的思想和文化影响力,同时赋予了纪录片在表达上的流动性和灵活性,活跃了文本的记录主旨。具象化的人物即是将诸子百家的形象细节展现,比如在裂变篇中对比塑造了木讷口吃的韩非子,口齿伶俐、野心勃勃的李斯,打破脸谱化叙事模式,予历史大家以骨骼血脉。同时,纪录片补足了人物行为的前因后果,历时性与共时性穿插,悉知孟子游学谏政的艰难困苦,晚年荀子政见难展的苦闷,叔孙通为发扬儒学的韬光养晦……让观众洞见历史人物丰功伟绩背后的动因,加深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
在呈现形式上,纪录片采用剧情表演、动画还原、专家讲述和遗迹实景四种记录方式,打通全感知协作,创新了观众民族共同体的想象落点方式。其中,演员剧情表演和动画技术还原服务于历史时空,专家解读和遗迹实景摄制于当下时空,四种方式融合为纪录片的情景再现、反刍历史服务。首先,演员的剧情表演将电影蒙太奇引入纪录片的创作中,是偏重情景再现的主要手段,片中演绎的剧本从《孟子》《史记》《荀子》《邹子》《孔丛子》《说苑》等权威的历史典籍中取材,通过演员生动演绎真实的诸子百家争鸣中的万千曲折和荣耀。比如,在初兴篇中还原了《史记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