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话题: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发朋友圈了?
有个高赞回答是:想发的“朋友圈”,已经以私信的形式发给在乎的人了。
说到底,朋友圈只是我们抒发情感的一个窗口,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不发朋友圈的人也各有各的原因,并非没有生活。
那些退出朋友圈的人,只是找到了生活里,属于自己的一方舒适。
01
真正成熟的人,往往不动声色
有个前同事,结婚好几年了。
以前她总喜欢在朋友圈里,变着花样秀恩爱,或者是一份小礼物,或者是夫妻俩的合照,或者是又一起看了一部电影……
但不知什么时候起,她好像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了,偶尔发一次,也只是晒娃。
后来才听说,她丈夫在外赌博欠下了一屁股债,家里的房子被抵押了,银行卡也被冻结了,生活跌入了谷底。
但她从不在朋友圈里抱怨、发泄,只是愈发沉默,把所有不如意,都藏进了不为人知的角落。
成年人的世界,就是哪怕生活千艰万难,也要保留一丝体面。
就像电影《唐人街探案》里,秦风问唐仁:“你为什么来泰国?离家这么远。”
唐仁说:“有哪个人在国内混的舒坦,愿意出来呢?留下有留下的原因,出来有出来的理由。这世上,比所有人瞧不起你还难受的滋味,就是让所有人同情你。”
掩藏好自己的脆弱和不堪,是成年人最后的体面。
翻开朋友圈,你会发现,那些依然坚持在朋友圈里抒发情感的人,年纪基本都不大。
并不是说这样不对,毕竟谁还没有年轻过呢?
以前,但凡遇到点挫折或委屈,总喜欢在朋友圈里吐槽、抱怨,不然心里总不痛快。
后来才发现,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哀嚎。
成年人的世界,哪里有容易可言。
没有一份工作不辛苦,没有谁的人生永远风平浪静。
谁不是一边咬牙苦撑,一边奋勇向前。
小孩子才会把情绪都摆在脸上,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收敛情绪。
村上春树曾说:“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生活从来不是情绪化的游戏,成年人的世界,理性比感性更重要。
无论你经历过怎样泣不成声的夜,第二天的太阳也照常升起,大街上照样人来人往。
睁开眼睛,生活仍将继续,岁月依然静好。
不发朋友圈的人,早已学会了隐藏情绪。
把那些不为人知的脆弱和不堪,藏在了不动声色的面具之下。
毕竟,谁也没有义务,包容你的委屈和不幸。
02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向来我属性”。
意思是,人永远是自己一个人活着的,跟其他人无关。
这世界上,真的没有感同身受。
就像鲁迅的一段话: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
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想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快乐分享错了人,就成了显摆;难过分享错了人,就成了矫情。
正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言与人无二三。
微信列表的好友越加越多,真正能交心的人却少之又少。
你发的朋友圈,别人未必在意;你的快乐或难过,别人也未必关心。
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什么心思再去发朋友圈。
想起小说《摆渡人》里的一个问题: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人生的此岸、彼岸,中间横亘着茫茫的人海。
谁能成为我们人生的摆渡人呢?
答案是,只有你自己。
看过一个故事:
苏东坡问禅师:“世人都在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希望能得到她的护佑,而她手上也挂着一串念珠,她又念谁的名号呢?“
禅师说:“也是念观世音菩萨。”
苏东坡不解:“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要念自己呢?”
禅师解释道:“因为她比世人清楚,求人不如求己,靠人不如靠己。”
正如《霸王别姬》中的一句台词:人呐,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成年人的世界,人人都是“泥菩萨”,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我们的很多感受,别人无法理解,只能自己消化;人生的很多事情,别人也无法帮忙,只能自己解决。
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早已懂得屏蔽外界无用的声音,活在自己的节奏里,努力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