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人死如灯灭”,或许对于死者的确是这样,在意识完全消失的那一刻,他就没有了任何喜怒哀乐,但是对于活人来说,人死却不能如灯灭一般简单略过,必须要举行隆重庄严的葬礼。
葬礼不仅是活人行孝道,对亲人尽哀思的最后一次机会,而且还起着敦化民风,教育世人的社会功用,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为了增强葬礼的仪式感,民间还演化出了许多风俗,在死后,给逝者盖上一层白布便是其中之一。而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吴王夫差。
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群雄争霸的时代,吴越两国便是相互竞争的国家,吴王大破越国,连越国的国王都被抓回吴国都城做了奴隶。但是越王勾践却并没有意志消沉,一方面表示臣服,迷惑吴国君臣,一方面卧薪尝胆,时时勉励自己。
在越王勾践终于被吴王放回越国之后,他就在国内搜寻了一个叫西施的女子进献给吴王夫差,一方面表示自己归国之后,也愿意继续向吴王臣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吴王沉溺于美色之中,让吴国君臣离心。
吴王夫差果然中了美人计,每日和西施在温柔乡中厮混,昔日的雄心壮志都在西施的温言软语之中化作了云烟,哪里记得朝政。吴国大臣伍子胥看到这种情况十分忧心,于是直谏吴王。可是吴王哪里还听得进去忠言逆耳,不仅没有听取伍子胥的谏言,反而还处死了伍子胥。
伍子胥十分气愤,赴死之前大呼:“在我死后,将头悬于城墙之上,我要亲眼看着吴国是怎么葬送在昏君手里的!”后来果如伍子胥所言,吴国被越国打败,夫差也被逼上了绝路,临死之前,“他自觉死后无颜去见伍子胥,于是命人在他死后,脸上覆盖上黄纸。”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了死后盖脸的习俗。
当然,这只是对于死后盖脸来源的一个民间传说,虽然有一定社会根源,但是却不能据此认为这就是死后盖脸的唯一原因。事实上,死后盖脸这个简单的习俗背后蕴含着古人生活经验和智慧的成果。
那么,死后盖脸有什么原因呢?
生者的原因
死后盖脸的原因有很多,但总的来说不在乎包括两方面,一是为生者考虑,一是为死者考虑。
按照古人的说法,“生者为阳,死者为阴,当人去世之后,便进入了阴间,身上的阴气会大盛,活人沾染上了这种阴气就会生病,所以便用一层白布作为阻隔,防止阴气侵袭生者,同时也表示生死一分,阴阳两隔。”
当然,阴阳之说完全子虚乌有,是封建迷信的说法,然而迷信并不代表没有任何参考价值。事实上,很多时候迷信只是人们在认识能力低下的情况下,对于客观事实的另一种解释。其实,白布隔断生者和死者的说法是合理的,只是阻隔的并非是所谓的阴气,而是病菌。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很多病菌,在一个人死后,这些病菌就会从死者身上出来,寻找新的宿主。同时,在人死后,遗体上也会滋生出很多对人体有害的病菌,在活人瞻仰死者遗体的时候,这些病菌就有可能随着呼吸进入活人体内,导致活人生病。而在死者身上盖上一层白布,就可以有效地阻隔病菌的传播。
除了从卫生的角度考虑之外,给死者盖上白布,也有防止生者过度哀伤的作用。因为人死不能复生,哪怕音容如旧,还在眼前,但是生命再也不能回来了。这种时候,如果直接看到死者的面容,无疑会使死者的亲友十分悲痛。
而给遗体盖上一层白布之后,亲友无法看见死者的遗容,只能够看到一张白布,这样能够使亲友在感官没有那么直接的冲击,在情感上也能够获得缓冲的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生者的悲痛感情。
总之,由于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所以封建迷信之说盛行,所以给死者盖白布的习俗也不可避免地被附会上了一些迷信的说法,然而实际上,这一习俗并非是封建迷信的产物,而是有其科学依据的。
那么,从死者的角度考虑,为什么需要盖上白布呢?
死者的原因
从死者的方面考虑,盖上白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防止假死,一个是为死者保留身后的体面。
众所周知,古代的医疗技术相对低下,对于很多假死现象无法辨别。其实,民间传说中有许多“诈尸”的故事都并非是灵异现象,而是人们误把假死当成了真死造成的。当然,能够“诈尸”还算是好事。如果假死之后,被人直接埋进了坟地,那就假死变真死了。
所以为了避免无法判断假死而造成枉死的现象,人们采取了两种方式,一种是停灵,一种是给死者盖上一层白布。在停灵期间,如果死者生命特征复苏,恢复了呼吸,那么盖在脸上的白布就会因为呼吸而出现起伏,亲人就能据此判断死者并没有真死,进而进行抢救。
同时,很多死者可能并非是善终,他们可能是缠绵病榻,被病痛折磨而死,有可能是突遭横祸,死于非命,这部分人的遗容往往不会太过安详。而且人死之后,血液不再流通,面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灰败甚至扭曲的样子,这种模样假如被亲友看到,不仅会使活着的人感到恐惧,也是对死者的不尊重。所以死后盖脸也是为了给死者保留最后的体面。
总之,死后盖脸虽然表面看来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举动,但是背后却充满了时代的印记。一方面,它是古代医学技术不发达背景下的选择;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一层白布代表的是人心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