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6月29日上午,“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9人获颁“七一勋章”。其中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元九。值得一提的是,年过百岁的陆元九是29位“七一勋章”获得者中最为年长的同志,他是南京大学校友。
祖籍安徽,他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陆元九1920年1月出生于安徽,由于生日是元月九日,故父亲为其取名“元九”。虽然祖籍安徽,陆元九却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不仅是南京大学校友,还是南京市宁海中学(原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校友。
陆元九5岁上小学,11岁考入安徽省立第八中学读初中。初中毕业后,他考取了有名的江苏省立南京中学。后来,他考取了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当时,从南京迁往重庆的中央大学向陆元九发来了开学通知书。在炮火中,陆元九逆江而上,最终到达重庆。陆元九和他的同学作为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招收的首批本科生,是中国本土第一批系统学习航空技术的大学生。
毕业后,陆元九留校任教,并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最终获得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1945年到达麻省理工学院后,一心想要“学点新东西”的陆元九没有选择“驾轻就熟”的发动机相关专业。他了解到,国际上著名的自动控制专家德雷伯教授在航空系新创立了仪器学专业,富有挑战精神的他毅然申请参加仪器学教研室的工作,并获批准。
陆元九聪明刻苦,再加上他扎实的功底,成绩相当突出。在两年内,他一直是这门学科唯一的博士生。1949年,大洋彼岸的陆元九迎来了两桩喜事:一是获得博士学位,二是与留美硕士、安徽同乡王焕葆喜结良缘。获得博士学位后,29岁的他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在导师的科研小组中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冲破阻力毅然回国!每天工作十几小时
此时,新生的祖国百废待兴。陆元九深知,到了要为祖国贡献本领的时候了。他一边工作,一边参加了进步组织,为回国做准备。但此时一道道难关横在陆元九和祖国之间:第一,中美没有外交关系,不能办理回国手续;第二,他从事的研究非常重要,美国当局强迫他办绿卡永久居留,放他回国更是无从谈起。为了摆脱对回国的限制,1950年他退出了科研小组。
20世纪50年代,陆元九带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回国,准备大干一番。当时,中国科学院正在筹建自动化所,国家分配在惯性导航方面有专长的陆元九到自动化所任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后任副所长,参加筹建和惯性导航技术的研究开发。那时陆元九除了总体规划,一些杂活也亲自过问。
20世纪60年代初,陆元九在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同时负责多项工作,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这期间,他还坚持撰写专著,把自己在陀螺、惯性导航方面的所学所用编撰成书。1964年,他的著作《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上册)》出版。这是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对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00分才及格”,他的严谨激励着一代代年轻人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临,已近花甲之年的陆元九重回科研一线,被调往北京控制器件研究所任所长。
在他的领导下,国家批准建立了惯性仪表测试中心,为我国惯性仪表研制打下坚实基础;中国航天先后开展了静压液浮支撑技术等预先研究课题以及各种测试设备研制。
航天工作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对质量、安全的极高要求。陆元九深知航天无小事,航天人如果没有事事认真的精神,很难扼住失败的命运。
他常说:“上天产品,99分不及格,相当于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还要评好坏。”因此,在工作中,陆元九非常严谨认真。
让年轻人“进步快一点”,一代接一代擎起航天事业的旗帜,是陆元九的夙愿。在他的过问下,航天系统自培高学历人才已成风尚,航天人才断层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如今,已是期颐之年的陆元九仍在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余热。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