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作家和普通人通过写陪护日记 记录下父母的最后时光
2019-07-20 09:14:13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  分享:

  作家和普通人通过写陪护日记,记录下父母的最后时光 当陪护日记写作成了一种风尚

  本报记者 路艳霞

  这是2018年国家统计局的一组数据,截至2018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4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9%。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衰老、疾病和死亡已愈发不容回避。近来,一批陪护父母日记也开始在图书市场、网上、新媒体密集出现,引发人们的关注,构成一个特别的文化现象。

  一本陪护日记竟卖了近万册

  聂晓华最近多了一个作家身份,因为《生别离:陪伴母亲日记》这本书,她已接受了好几家媒体的专访。这本书也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收获了惊喜,不到两个月就卖了近万册,远远超过预期。

  2001年,聂晓华的母亲被诊断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病情从最开始的健忘,发展到失去行走、进食、意识等能力,最终变成“植物人”,身体煎熬,意识远离。作为女儿的聂晓华陪伴在侧,目睹母亲生命渐渐逝去,坚持15年写日记,记录下这个漫长的过程。

  “手持母亲的诊断书,书中那位‘恍惚的人’在我脑海中复苏了。”聂晓华说,她在上大学时曾经看过日本女作家有吉佐和子写的小说《恍惚的人》,出门走失、不知饥饱、涂抹大便、更有啃食亡人遗骨的古怪行为……这些书中的细节刹那间和母亲的病情联系在了一起,让她不知所措。

  逐渐安定下心情,2002年初,聂晓华决定写日记。“记日记并非因为我勤奋,实在是因为似乎只有这样坚持记录,才能让我从无助的绝望中跳出来,拉开自己和苦难的距离,保持心灵上的一点点平静。”她说,每当感到苦恼、无助和无处可诉时,便提起笔,写一段陪伴母亲日记,将痛苦涂抹在纸上,心灵也因此获得一些解脱。

  除了留下陪护日记,还有丰富的经验和思考被留存。聂晓华对病患家属建议道:“不要辞职照顾妈妈,一定要给自己留存空间,工作冲淡了纠结和痛苦,是一种喘息。”同时她更遗憾地表示,关于临终关怀、关于阿尔茨海默症这类读物国内还是太少,没有普及这类知识,事到临头就会惊慌失措,就会焦虑无助,而有了足够准备,情形就会不同,“比如病中的妈妈说,我怀孕了,我结婚了,就要顺着她说,如果逆着她,病情发展就会更严重。”

  聂晓华没想到,她写下的陪护母亲日记,引起了众多素不相识读者的强烈共鸣。读者张没空说:“书中病情发展的很多节点,走失、话多、失语、失能,还有差点要了命的褥疮等等,我都很熟悉,清晰得像昨天。”

  写陪护日记已成一种文化现象

  近年来,多位作家都以陪护日记等形式,记录下与亲人相处的最后时光,引发读者对生命、对亲情的思考。对普通人而言,写下父母陪护日记更是蔚然成风。近来,在微信个人公众号、微博、博客、豆瓣上都有大量的日记出现。写陪护日记,俨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作家刘庆邦《我就是我母亲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