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周庆富讲大运河文化(二) | 聚沙成塔、功不唐捐的琢玉文化
2021-10-03 14:51:25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大运河是一条波澜不惊的命脉之河、文脉之河——它在沉默无私付出中,富庶着沿线土地;在引动交流融合中,汇通着南北人文。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具有着独特的精神内核与历史文化价值,大运河彰显着积沙成塔的文化精神。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伐齐国,令伍子胥主持疏通胥溪和胥浦,开凿了历史上有名的“邗沟”,连通了长江和淮河水系。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两次大兴水利,西自荥阳以下引黄河水为源,向东流经中牟、开封,折而南下,入颍河通淮河,把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菏等主要河道连接起来,构成鸿沟水系。此后,从先秦两汉到南北朝时期的众多王朝都开凿了大量运河河道,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西至河南,南达广东,北到华北平原,都有人工运河。这些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后世开凿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大运河宿迁段美景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大运河历史上的一个高峰。隋朝因运河而兴、又因运河而亡,也给人留下无限遐思。实际上,隋朝大运河是在一系列地方性运河的基础上形成的。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令宇文恺主持开凿大运河,主要是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梁,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黄河),自板诸引河通于淮”,长1000多公里。通济渠施工时,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先后开挖了通济渠和永济渠,又投入大量人力正式疏通了江南运河,形成了一条以隋朝东都洛阳为中心的,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连成一体的全国运河系统。仅仅用时5个月,创造了人类开凿运河的奇迹。一部大运河开凿史,就是一部中华先民接续奋斗的历史,为了水的流动,为了航道的畅通,一代代中国人,付出了千年努力。大运河文化也正是在这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中,切磋琢磨、积累发展而来。到了元代,全国的政治中心移到北京,大运河也随之改为直线形,并从通州延长25公里,直通到北京城里的积水潭……
 
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如今,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大运河已经是包括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元明清时期以北京、杭州为起始的京杭大运河,从宁波入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浙东运河三条河流组成的庞大体系,涉及沿线8个省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河道总长1011公里……
 
大运河滋养着功不唐捐的文化坚守。大运河孕育“雕琢”了中国文化史上无数伟大的作品,赋予了这些伟大作品灵魂和养分。据考证,《红楼梦》中描写的黛玉登舟的地方就是现在北京通州张家湾大运河码头。史料记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调任江宁织造,要通过大运河来往京城给皇家运送绸缎布匹。曹家为了来往京城方便,便在张家湾设立当铺和购置典地。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1747年,三十三岁的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残羹冷炙,著书黄叶,在隐居西山的十多年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成了巨著《红楼梦》。
 
《北上》是一部以大运河为背景的小说。作者徐则臣曾这样自述:“我初中时住校,校门前是江苏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石安运河,一大早河面上水汽氤氲,河水暖人。后来在淮安生活过几年,每天在穿城而过的大运河两岸穿梭,一天看一点,聚沙成塔,对运河也知道了不少。”为了创作《北上》,徐则臣做了旷日持久的田野调查,全面了解了大运河工程及其历史,深入挖掘大运河灿烂辉煌的文化。他“带着眼睛、智商、想象力和纸笔”,把京杭大运河从南到北走了一遍,实为真正意义上的“北上”,前后共用了4年。大运河文化,不也正是由历史上一个个“徐则臣”,在一次次“北上”“南下”中坚持守望而来吗?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