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长征文化是一种斩关夺隘的铸魂文化
2021-11-28 16:58:15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红军长征既面临着国民党几十万部队的围追堵截,又面临着凶险异常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英勇的红军在与这两大敌人斗争的历程中,克服千难万险,逐步形成了敢于藐视一切敌人,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长征精神,塑造了红军也是未来人民解放军的崇高军魂。学习弘扬长征精神,发掘长征文化,就是要发掘这种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战天斗地的无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
 
青杠坡位于土城东北3公里处,是扼守川黔通道的咽喉,是土城通往东皇店镇(今习水县城)的交通要道和必经之路。四渡赤水的发端之役——青杠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打的第一仗,也是共产党军事史最能展现领导人英雄气概的一幕——中国共产党后来的两代领导核心、三任国家主席、一任国务院总理、五任国防部长、七位元帅、一百多名将军,当时全部集中在一个不足2平方公里的葫芦形隘口中鏖战。
 
由于情报有误,红军决战兵力不够。毛泽东召集政治局和军委会议改变遵义会议原定北上计划,撤出土城战役,从土城渡河西进,保存实力,变被动为主动。当时土城渡口水面宽200米,水流湍急,要在一夜完成几万人的渡河浮桥并非易事。但在周恩来指挥和当地群众的支持下,天亮前架好了浮桥。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渡过赤水河,这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渡赤水——化被动为主动,一渡赤水。接下来毛主席率中央红军创下了避实击虚,二渡赤水;声东击西,三渡赤水;乘隙而进,四渡赤水。
 
在土城镇“四渡赤水战役旧址——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中,有一座“中国女红军纪念馆”,这是我国惟一以参加长征的女红军为题材的纪念馆,展出了中国几支主要红军长征队伍中2000多名女红军中最具有代表性的45位女红军的长征事迹。
 
青杠坡战斗中,经过反复拉锯,川军的增援部队陆续赶到,有一股敌人甚至突破了红五军团的战线,部分部队开始后撤。本来在大部队中间行进的干部休养连速度就要慢一些,行军队形一下子被冲乱了。当时正是雨天,道路泥泞不堪,在一块地势狭窄的山坡上,红军后队变前队,队伍拥挤到一起堵塞了道路,干部休养连牲口上驮着的物资和担架上的伤员,陷入了寸步难行的境地。耳听着枪炮声越来越近,危急时刻,干部休养连的女红军们勇敢地冲了上去,帮助疏导交通。在一条土沟前,伤员们无法通过,她们就纵身跳下去,冒着生命危险,把伤员们驮了过去。
 
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访问中国时,盛赞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赤水河清又清,我打草鞋送红军。
 
穿上草鞋翻山岭,北上抗日打敌人。
 
赤水河清又清,一双草鞋一片心,
 
长征路上播火种,工农联合闹翻身。
 
赤水河清又清,我送草鞋谢红军,
 
军民情深似赤水,千秋万代流不尽。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是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一座跨大渡河的铁索桥。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锁链组成,因“飞夺泸定桥”战斗而闻名中外。
 
1935年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黄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黄开湘(1901年-1935年11月),又名王开湘,江西弋阳人,中共党员,1926年参加革命,历任赣东北赤色警卫团团长、红十军八十二团政治委员、红十一军二十师政治委员等职,是飞夺泸定桥22勇士所在的红四团团长。
 
1985年《杨成武回忆录》公开出版,书中回顾了王开湘去世的具体过程:接到中央通知参加全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两人策马一口气跑了50多里路,出了一身汗。回来的路上又淋了一场大雨,结果都得了伤寒病。“我送他到军委卫生部住院,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成了诀别。”当时的医院缺少药物,只能靠酒精、苏打水和云南白药给战士们治疗。黄开湘连续半个月发高烧,经常神志不清。11月中旬的一天夜里,黄开湘在高烧迷糊的状态下扣响了枕头下的左轮手枪,子弹击穿了头部……没有追悼仪式,没有隆重葬礼,只用了一块木板在他的坟头书写了“黄开湘之墓”。黄开湘长眠在洛河之畔,年仅34岁。
 
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后来,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如今,站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门前,就会看到大道两旁的22根花岗岩石柱,分别代表着22位夺桥勇士。然而走近观看,却只能在5根石柱上找到勇士的姓名,其中只有2人根据照片在石柱顶端雕出了头像。其他勇士呢?是谁?在哪里?什么模样?有什么样的生平事迹?
 
“长征苦,最苦是雪山草地。”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格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共翻越了5座大雪山,其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位于川康边地区,海拔4900余米的夹金山。‘夹金’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弯曲的道路,山上终年积雪,别说人上不去,就是鸟也不易飞过。
 
成仿吾在《征服夹金山》一文中讲述了翻越雪山的情景:“现在身上穿的只是一件单衣,哪能增加衣服,这一带居民很少,又都是穷人,没有什么白酒,能找到的只有木棍。看来,我们物质上的准备只此而已。但是,我们精神上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敌人设下的层层障碍都被我们突破了,量这座雪山也只能乖乖地屈服在我们的脚下!”
 
亚口夏雪山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三座大雪山,也是红军长征途中往返翻越次数最多、海拔最高的一座大雪山。海拔4800米的亚口夏山红军烈士墓,也是全国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1935年至1936年间,红军数度翻越亚口夏山,因海拔太高,很多红军战士由于高原缺氧、严寒窒息而牺牲。1952年7月,解放军黑水剿匪西线部队轻骑师137团在驻营地附近发现一排12具排列整齐的遗骨,骨架旁还发现皮带环、铜扣之类的军用品。经判断,这12具遗骨为红军长征战士。该团官兵收敛红军烈士遗骨,就地以石砌墓,用木立碑,上书“中国工农红军烈士之墓”。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