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和弘扬。2021年8月,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大对优秀剧本、曲本创作的扶持力度,增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这提示文艺工作者要推动非遗在现代大众中重新落地生根,焕发新的生命,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出文艺新品、文艺精品,对非遗进行创新性保护和弘扬。
那么如何更好地将非遗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怎样做好对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近一段时间以来备受业界关注的非遗跨界器乐剧《帆影弦歌万千重》,对非遗文化进行了创新性表达和年轻态传承,或许是一次值得业界参考的成功尝试。
多元素融合巧妙再现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与风情
2021年10月,在北京市东城区文联支持下,全新复排的非遗跨界器乐剧《帆影弦歌万千重》在北京连演10场,广受好评。据了解,《帆影弦歌万千重》是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非遗原创剧目、北京市东城区委组织部优秀人才支持项目,于2020年12月25日在北京首演。
演出现场
“该剧是东城区文联围绕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文化东城’整体发展战略推出的诸多优秀剧目中的一部。今年第二轮演出后,我们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希望通过不断打磨提升,将其打造成一部精品力作,给观众奉献一部既聚人心、暖人心,同时还强人心的好作品。”北京市东城区文联主席张志勇表示。
《帆影弦歌万千重》全剧分为序幕、《离苏》《悄送》《遇旱》《义演》《续缘》《战舟》、尾声,讲述了明代万历年间苏州昆腔瑞霞班沿大运河北上迁班京城、弘扬昆曲文化的动人故事。剧目融爱情、亲情、家国情于一体,将昆曲、劳动号子、箜篌、古琴、商羊舞等运河沿岸非遗元素搬上舞台,借助现代科技呈现的炫丽视觉体验,巧妙地再现了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与风情,以及南北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
观众在剧场观看《帆影弦歌万千重》时,不仅能够欣赏到昆曲、箜篌、古琴这些我国传统乐器演奏出的天籁之音,还可以随着娓娓道来的佳人豪侠的浪漫故事,情节的层层递进,领略婉约富饶的苏州、豪迈大气的台儿庄、繁花似锦的京城中的独特民俗风情和特色非遗文化。
吴茜在台上演出
“创作文艺精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漫长且曲折,要时刻保持对艺术的敬畏之心、追求卓越的干净之心、提升艺术品质的精益之心、探索艺术真谛的安静之心,以及推进艺术永恒的尽力之心,才能在这条光荣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吴茜总结到。
坚持初心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主动作为
剧目出品人、剧中女主角苏媛的扮演者吴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了创作推出这部非遗跨界器乐剧的初心与坚持。“作为一名器乐演奏者、戏曲演员能出品并参演这部非遗器乐剧,对我来说意义非常,可以说是一场圆梦之旅。我从小在常州长大,运河寄托了我对家乡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爱,无论长大后走到哪里,运河的变化都一直牵动着我。”吴茜动情地说道。
大运河文化融汇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众多地区性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数据统计显示,大运河沿线水工遗产、运河故道、古城古镇等有1200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00余项。“大运河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文化深厚发展的深厚根基,也是我们创作推出文艺精品的肥沃土壤和灵感源泉。可以说,推动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吴茜说。
制片人许峰则认为,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文艺工作者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引,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用更多文艺精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时代面貌,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帆影弦歌万千重》这部剧的底色和亮点就是非遗文化,观众除了能够在一部作品中欣赏昆曲、劳动号子、箜篌、古琴、商羊舞这些非遗元素的创新融合,还可以透过这部作品深入了解当代文艺工作者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这一理想和目标勇于坚持和牺牲的精神。”许峰表示。
走向全国做好非遗文化的创新化、年轻化表达
“我们这部剧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既要展现器乐技艺和非遗文化,又要将其与戏剧故事融为一体,还要平衡好非遗文化和现代科技、情感表达和理性文化感召认知、高雅艺术和接地气的戏剧体验等。”在吴茜看来,这部创排起来难度颇高的器乐剧之所以能够成功与观众见面,离不开整个创作团队的共同努力。
“当下,如何在保护、尊重非遗原貌基础上,让越来越多年轻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是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的核心问题之一。”导演李欢认为,器乐剧作为音乐剧的一支,拥有音乐剧包容性强、流行元素丰富等特征,也非常受当代年轻观众群体的喜爱和认可。“因此我们创新性地以器乐剧的形式去展现非遗文化,让昆曲这种中国传统经典戏曲,箜篌、古琴等这些流传至今的中国乐器在剧中碰撞出了新的火花。同时,为了持续保持观众的观演热情,我们在剧中还运用了百老汇和中国传统相声等元素来提升一些段落的幽默感,希望这样的尝试能让更多的观众在观演中了解和喜欢上非遗文化。”李欢说。
演出现场
编剧王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意强调了非遗文化的精神滋养作用。“我们在剧中展现的茅山号子、台儿庄运河号子、通州运河船工号子都产生于劳动过程中,反映了劳动者的精神面貌。这些劳动号子曾滋养了我们的祖先,陪伴他们度过创业的艰难时刻,曾支持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复兴、强大不断奋斗。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飞速发展,百姓的生活质量大大提升,而这些劳动号子的传唱不再广泛,成为了历史记忆。但这其中的精神永远闪耀着光辉,当代年轻人了解、认识、传承这种精神也必将十分受益。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保护和弘扬非遗文化的必要性、重要性。”王焱说。
作为一部器乐剧,音乐的诗意化表达、多类乐器和谐共荣、不同非遗元素的整体性平衡对于《帆影弦歌万千重》来说格外重要。本剧作曲邢骁在创作过程中搜集了大量资料,经过作曲技术处理,将这些非遗元素以最好的融合姿态在舞台上呈现给观众。“作曲可以说是器乐剧的灵魂之一。如何根据器乐特色、演员自身的条件以及剧情推进作曲,通过音乐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进而全面调动观众情绪是我在作曲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总的来说,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们将非遗音乐元素、西洋作曲配器、民间小调、中国传统戏曲进行了有机结合,共经过7次修改,推出了3个不同的版本,才最终在充分发挥创作想象力的基础上,避免了填空式创作,用独特的作曲方式讲述了一个有剧目自身特色的好故事。”邢骁表示。
《帆影弦歌万千重》的《谁让相思无着落》《琴瑟在御》《一曲琴声》3首歌词,也为本剧增色不少。比如《谁让相思无着落》中的“莫道西风催叶落/瘦秋不成歌/一枕烟波天涯远/千帆影绰绰/眼看秋深夜落寞/无话可以说/满城痴缠飘成絮/时光真难过。”展现了文字与音乐的融合之美。除了形式的融合,歌词更强调了与器乐剧主人公,以及主题思想的高度融合,《一曲琴声》中的“高山流水知音在,平沙落雁多奇趣;阳关三叠多珍重,春江花月夜相思”等,全都在围绕着“人琴情”三而合一的剧中灵魂展开描绘。
“箜篌、古琴等中国古代民族器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元性、民族性,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延续与传承。并且,每一种民族乐器都具有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反映和漾溢出民族特色的生活情趣。它像一颗璀灿的明珠,印证着我们各个民族丰富的想象和多彩的生活。我在为本剧创作时也格外注重通过歌词展现剧中主人公的艺术追求和传承运河非遗文化的执着,力争用歌词讲故事、传精神。”作词毛梦溪表示。
剧目主创团队合影(从左到右依次为邢骁、王焱、吴茜、毛梦溪、许峰、李欢)
记者了解到,目前,《帆影弦歌万千重》已启动新一轮修改,接下来将从大运河沿岸城市开启全国巡演,并通过与全国主要剧院院线合作,走进全国其他非运河城市,把运河文化精神传播到全国各地,让更多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运河之美。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