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的广西,歌海如潮。每年这个时候,很多广西人都会清清嗓子、唱唱山歌,欢庆这个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广西,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歌如泉涌,有“歌仙”之誉。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对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4月3日《广西日报》)
可三月天里“倒春寒”,时不遂人意。因为疫情反复,广西区内多所高校调整了假期时间,将“壮族三月三”假期调整至暑假补休,民族节日庆典也随之取消。尽管不能像往年一样,参与聚集性的线下民俗体验活动,但依旧挡不住高校学子们对广西专属节日的热情。这一次,是不一样的“壮族三月三”。
不赶歌圩不聚集,广西高校的学子们以年轻人的方式庆祝这一次“壮族三月三”。在这个春光潋滟的三月,广西高校里掀起一股“三月三”主题变装风潮,学子们不约而同地拿起手机、换上民族服饰,展示他们在节日里别样的参与方式;而那些隔离在宿舍的学子们,则隔空对起了山歌,将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倾注在歌里,大声唱出来,将壮族儿女的质朴和朝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学校方面也因时制宜:举行线上“三月三”民俗知识竞赛,开放服装间免费出借民族服饰,食堂提供五色糯米饭、艾叶糍粑、壮粽等各式各样的“三月三”传统小吃。这些举措不仅满足了师生过节的仪式感需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为疫情所造成的遗憾。在节日氛围当中,让广西的学子们感受壮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将爱国爱家乡的情怀植根心田。
体验一次别样的节日氛围,探索更多节日庆祝的可能性,疫情虽然暂时阻挡了广西学子赶往歌圩的脚步,却阻隔不了他们对“壮族三月三”融入骨血里的民族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