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AI机械人艺术家Ai-Da的作品在埃及吉萨金字塔(Giza Necropolis)旁边展出,作为Art D’Egypt的平行艺术项目的一部分。这除了是拥有4000多年历史、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最古老的一座建筑史上首次的当代艺术展,也是AI艺术的第一次。
Ai-Da的其他作品亦同时在首都开罗历史悠久的市中心举办个展。当AI机械人能以艺术家身份从事创作、举办展览、参与会议等,未来或会对艺术市场发展带来不少的冲击?
Ai-Da展出的其中一件作品是一座2米乘2.5米的自画像雕塑,名为《永恒的谜题》。这位机械人艺术家是次展出的一系列作品,主题是探讨再生和重生,尤其是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所引发的争论。它担心这类问题对人类子孙后代造成不可逆转的干预,鼓励公众就相关问题持续讨论。
这个拥有如真人脸孔的艺术家机器人,由经营画廊的Aidan Meller于2019年构思并由英国Engineered Arts制造,而其绘图臂则是由两位埃及电脑科学家Salah Alabd和Ziad Abass设计和编程的。Ai-Da的命名,一方面是向英国19世纪女性数学家、史上最早的程式设计师勒芙蕾斯(Ada Lovelace)致敬,另一方面则向世人宣告其为机械人,却能结合热情、表达力和想像力的特殊意义。
如真人大小的机械人艺术家Ai-Da,是由人工智能驱动,具有绘画、雕刻、做手势、眨眼和说话技能。除了暴露的机械手臂外,它被设计成有仿人体的头部和身体、一把女性的声音,还可以穿着各式服装及配戴假发。
至今,此一AI艺术家除了举办展览、作品经拍卖、以艺术家身份出席会议外,还能创作自画像。这除了反映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广泛涉足艺术领域,亦多少证明AI机械人有能力成为艺术工作者。这不禁让人要问,未来人类艺术家会否被AI机械人或AI技术所取代?
创作者+AI=新的创作单位?
就以上的问题,《香港01》分别和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系的教授兼艺术与AI实验室主任Ahmed Elgamma博士及荷兰特文特大学(University of Twente)技术哲学博士洪靖了解过。
Ahmed Elgamma表示,AI技术近年的确在艺术界的应用变得越来越普遍,不少艺术家也会利用到人工智能来创作,还有不少人在致力将自动化人工智能更广泛的参与到艺术世界,如令AI科技能真正创作艺术等。
其AI实验室团队曾创立名为「AICAN」的艺术展位,他们将数百年西洋艺术史的图像输入,并要求人工智能系统必须创作出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作品。在艺术史中吸取不同时代的美学与风格,同时又保持新鲜的创造能力。Ahmed Elgamma直言:「我们当时将这些作品供别人参观,他们均无法分辨出哪些是由AI创作或是人类创作。」
洪靖则认为,AI对艺术的影响大概可分为两个层次。表面上,是AI将会挑战大众甚至人类艺术家对「何谓艺术」的看法。他以一个情境向记者解释:「试想像有一件或多件作品在艺术圈获得高度评价,或在美术馆中获得观众的喜爱,但事后大家发现艺术品原来是由AI创作出来。」他认为若此事发生,势必冲击到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艺术的定义,甚至拓展艺术的边界。
洪靖认为另一个比较深层的影响,是让人们重新想像创作者与创作工具(如画笔、颜料、雕刻刀)之间的关系。他说:「艺术的产出,目前的主流观点就是『创作者利用其创作工具来表达其想法或意念。』」换句话说,创作工具本身是非常沉默且被动的,仅仅只是个中间物(intermediary)。
然而,AI显然比传统的画笔或雕刻刀更具主动性,也更令人意外,甚至就连编程者有时也不知AI为何会创造出眼前的作品。洪靖表示,问题是我们似乎又很难说AI是独自创作,「因此许多使用AI来创作的艺术家,会称他们的AI是伙伴,而不仅仅是工具。」他补充,这种「团队」感,其实暗示了一种比较好理解的创作方式,即把「创作者」和「创作工具」加起来视为一个新的创作单位。
洪靖认为这也可以回过头来用于理解传统的创作过程,他举例说:「比如Jackson Pollock的滴画,究竟是他全靠一己之力画出来的,还是由稀薄油漆的黏性、或是绑线铁罐的摆动所造就?」
无法取代人类「如19世纪的摄影机」
目前,不少艺术家对AI科技仍显得抗拒,部份或许担心未来有天甚至被科技所取代。不过,Ahmed Elgamma认为,长远而言相关科技依然无法取代人类艺术家。他解释:「艺术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我们喜欢某件艺术是因为背后有人构思和创作,透过这件艺术品向别人表达一些讯息和想法。」简言之,无论透过什么科技如人工智能、摄影机等,背后创作的总是人类。
他指出,AI创作的并非艺术而仅是图像,只是将一些美丽的元素放在一起,惟艺术创作是一种表达方式,这远超目前人工智能所能及。他指出艺术家可以利用任何科技来创作,亦可以是任何形式,可以是油画、雕塑、电子形式等,
而AI将会成为一种主要的创作艺术的方式,正如摄影机于19世纪所创造的,其后在20世纪被广泛接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过去3年,其AI实验室研发的平台Playform,为不少艺术家提供AI科技,让他们能在不懂编程的情况下利用程式创作。他指出:「我们发现许多艺术家也喜欢使用AI,因人工智能为他们提供许多新鲜的想法、方向和启发。他们从中可以萌生起更多的构思和创作。」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来看,洪靖同样认为这个问题不用太担心。他解释:「首先,比较现实的原因是,为了避免被取代,人类多半会试图重新定义艺术,来为自己在那个领域找到价值和空间。」情况如像工业革命以前,大众会把许多手工活视为某种技艺或技巧,但现在鲜少有人会有类似看法——既然机器能做,那就不是什么高深的技艺。虽然短期内,有些人可能会被取代甚至失业,惟长远而言,工业革命带来更多的职位,也让人类发展出更多过去没有的技艺或技巧。
其次是,人类其实和创作工具的关系一直都是「合作」,不管那个创作工具是简单的画笔、雕刻刀,或是演算法与AI,「人类+技术」才应该被视为创作的单位。他表示:「严格说来,没有什么纯粹的AI艺术家,也没有纯粹的人类艺术家,有的是『人类+AI』这个艺术创作『体』(assemblage)。」既然没有纯粹的任何一方,也就没有什么取代或被取代的问题。
洪靖总结道:「我倾向认为艺术的新世界会被打开,但这取决于我们能否采用『人类+技术』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避免艺术里的人类中心主义,并敞开双臂迎接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