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行稳致远,勇攀高峰 | 专访深港微电子学院刘小龙助理教授
2021-12-06 09:32:03  来源:中国文化报道网  作者:Admin  分享:

 人物专访

 
深港微电子学院助理教授——刘小龙
 
人物介绍
 
刘小龙博士,于2019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9年至2021年任美国eTopus Technology公司高级工程师,2021年9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学任深港微电子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硅基射频/毫米波/太赫兹集成电路设计及高速串行接口技术,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10余篇论文(包括JSSC、TMTT,VLSI、RFIC、CICC等),并受邀撰写了1部英文专业书籍的章节,目前,刘小龙博士担任了多个国际期刊如JSSC、TMTT、TCAS-I、TVLSI、SSCL等审稿人。
 
编者按:
 
与刘小龙老师见面是在崇文智园9楼,刘老师热情地邀请我们坐下进行访谈,谦逊随和的性格也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老师亲切的问候更让我们感觉眼前的教授反倒更像一位风度翩翩的学长。
 
 
求学生涯,累积丰富经历
 
浏览刘小龙老师在教育经历上的履历概况,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本科,到清华大学的硕士,再到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从国内到国际一路高歌猛进,完美地诠释了何谓年轻有为。也是基于此段经历,我们向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您在如此丰富的求学经历过程中,都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影响?刘老师停顿半刻,开始向我们分享他的求学经历。
 
刘老师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本科阶段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学校里优良的学风与氛围,在之前的“面面谈”活动中他也提到,与他同宿舍8人都是非常刻苦努力,一起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在这个阶段中也令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更快地成长。“自己想偷懒想放弃的时候,看到周围同龄人都在努力向上,自己也会更有动力继续坚持下去”刘老师也说一个良好的氛围对成长大有裨益,也勉励我们多向师兄师姐学习,互相成长,不断进取。
 
之后在研究生期间,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刘小龙老师觉得最有意义的是经历是聆听了3位顶尖科学家做的研究报告。一位是恰逢清华大学一百周年校庆时杨振宁院士发表的报告,在报告中分享的他的学习和研究经历,让刘小龙老师收获了很多的宝贵经验。“即便是像杨振宁这样的大师,在早期求学过程中也会面临着诸多的困惑,但是最终找对了方向,后面也就成功地走出来了”,对此刘老师也是颇有感触,“在科研刚开始的过程中难免会遇见困难,但是你的付出不会因此白费,在今后的研究中总会回馈给你。”第二位则是目前唯一一位华人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先生,姚先生分享他获得物理和计算机两个博士学位的经历,提到在哈佛大学学习物理的时候感觉十分困难,后来在计算机领域,和物理对比之下就会感到容易很多,这也给刘老师对于研究方向的选择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如果刚开始从事偏理论性的研究,后面转方向到偏应用方面就会觉得相对更加轻松”。第三位则是我们的校长薛其坤院士发表的报告,因为之前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上面的研究被誉为“诺奖级的发现”,薛校长重述过去几千次的实验过程道:“刚开始科研可能会遇见很多挫折,尝试过很多方法,但如果方向对了,一直不断改进方法,一直去尝试,向着目标去做,还是可以成功的”
 
对于博士期间的求学经历,令刘老师印象深刻的是导师组织的百公里步行活动。这个过程很好地锻炼了自身的体力,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放松自己的神经,调整生活节奏。刘老师是一位特别热爱户外运动的人,“经常与大自然接触的时候,就会有那种灵感迸发,与同伴在这个过程中一起交流,也会有思想火花的碰撞,这帮助解决很多困扰我的学术问题。”不仅如此,刘老师借用登山与科研类比,二者都是有一个特定的目标,在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都非常痛苦,不管是精神上还是体力上都是如此;同时登山过程大家相互支持,就像科研中团结协作。之后刘老师特别强调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这也是他坚持三年参加香港马拉松比赛,闲暇时间用于锻炼的主要原因。
 
 
奔赴热潮,深耕微电领域
 
对于学院的教授,我们不约而同都会有些好奇,想知道他们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微电子这个专业。刘小龙老师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也是纯粹而简单,在本科阶段刘老师的专业方向是导航控制,更加偏向于自动化类,而期间“模拟电路”课程成绩优异,也对此比较感兴趣,所以希望研究生阶段能够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加之清华大学微电子招生人数较多,于是就跳转到了微电子这个行业。同时,刘小龙老师提到了微电子是一门高度交叉融合的学科,在他的同学当中,不乏有本科期间学习物理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最后转微电子专业的同学。至于具体的研究方向,刘老师认为选择导师大体上就能决定之后的方向,对于导师的选择,刘老师言:“我当时想着以后可以继续出国深造,就考虑了一位在国外有着比较多的留学经历的教授”。
 
刘小龙老师登顶
 
刘老师选择的方向是当时正在兴起的毫米波电路设计,对于新兴且未知的领域,刘老师向来抱有极大的兴趣,能够弥补空白在他来看是一件富有意义的事情。期间会有更多的问题值得探究,也就更加具备挑战性,不过机遇与挑战并存,相应也能够做出更多的成果。至于博士的研究方向,刘老师继续硕士阶段已经进行3年的方向,深耕笃行,直至现在。在感慨刘小龙老师非凡的毅力同时,我们也感受到成功的来之不易。
 
 
投身业界,开拓研究思路
 
刘小龙老师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后,也面临着绝大多数毕业生面临的问题,究竟是继续留在学术界专攻科研,还是去往工业界接触前沿技术。在芯片领域中,最前沿和顶尖的技术都是在工业界当中,“一直在高校当中,你的研究如果也一直在一个课题组当中,思维就会局限在很小的一个方面”当时刘老师也是听取了许多人的建议,为了开拓研究思路,最终决定走出去看看,于是便有了后来在eTopus Technology公司工作的经历。
 
谈及这段经历,刘老师直言给他的收获很大:比如美国作为世界上集成电路发展首屈一指的国家,在硅谷附近会经常举行论坛和研讨会,相应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业界最先进的设计工具和设计理念,了解当今世界上集成电路的进展,进而加深了对于相关产业的认识;再如周围的同事都是具有业界十几甚至二十多年的经验,从开始的电路设计到最后的成品验证,给予他了很多指导和帮助,学习到业界许多方面的知识。
 
将二者进行对比,刘老师认为高校中的主要研究更加强调了性能的高低,而业界更会注重性能的稳定。刘老师诙谐地打了一个比方,“比如现在开发了100个CPU,在这当中只要有1个性能特别突出,在高校就可以针对这个进行研究,在论文中进行相应阐述,但是在公司肯定不能这样,100个CPU只有1个性能达标,那你就破产啦!”
 
刘老师也提及说因为高校追求性能,就需要去开发新技术提出新想法,工业界也是需要这些新鲜的想法以实现技术方面的突破,起到相互促进的过程,就是所谓的“产学研融合”。所以老师也是鼓励我们日后倘若有机会,有必要考虑去业界尝试和了解。
 
 
多方权衡,回归高校任教
 
刘小龙老师是今年9月刚刚加入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在创办历史本就不长的学院而言更可谓是“新益求新”。谈及为什么返回国内来南科大任教的时候,刘小龙老师也是莞尔一笑,他认为,在工业界的两年里面,觉得有很大的弊端,譬如工作重复,等等。对于热衷挑战的他而言,这种安逸的生活有些乏味无趣。权衡之下,决定返回国内来高校任教,至于主要原因,“在高校中选择研究方向是很自由的,如果自己在同一个事情上做久了,即便是再喜欢还是会有些疲劳感,所以去尝试任何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这个过程是充满很多探索的乐趣的。”刘老师如是说。
 
刘小龙老师发表会议报告
 
 
挫折拦路,放平心态克服
 
在初期从事科研时,遭遇挫折是极为普遍而正常的事情。“在我研究生的那个阶段,电路设计的第一次流片就出了很多差错,如果整个研究生过程中只有一次流片机会却失败的话,对于未来的发展影响还是很大的,尤其是之前花费很多时间做前期调研,电路设计,还有精力、财力、物力等等,所以当时也是感觉压力特别大,每天都在质问自己究竟是不是做芯片设计这块料,究竟能不能坚持下去……”
 
对于这样的情况,刘老师在内心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恰好参加由一位国际知名电路设计专家举行的讲座,讲座中那位专家提到自己在第一次流片时也是漏洞百出,同时表示这一点失败不重要;加上后来和学长导师探讨时也发现,原来自己的前辈在做第一版的时候结果同样不尽人意,逐渐也就因此而释怀。在之后的四次流片经历中,刘老师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收获丰富经验的同时也是愈发自信。刘老师特别强调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往往就会陷入当局者迷的状态中,为此,良好的心态在此时显得十分必要,“在你看来天塌了一般的难题,有经验的前辈们看来不过是路上的一小块绊脚石,放平心态,向学长学姐和导师请教,去检查回顾,再多去考虑一些情况,再去验证一些方法……相信自己终归是可以克服的!”
 
 
给同学们的寄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报道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5-2019. 中国文化报道网 www.cg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gia.cn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